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結果 展開
  •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圖書
  • 上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圖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出版的圖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創立和發展起來的。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本理論是從我國社會主義經驗,借鑒部分外國資本主義經驗結合而成的新時代符合我國國情發展的體系理論。

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在今後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所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都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範疇。

作品原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載體,是在與時俱進的實踐中破解難題、創立發展的。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寫得更加壯闊、更加優美,就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繼續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實踐基礎上,始終不渝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與時俱進的歷史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在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進程中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它的每一步進程,都透射出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徵,充分體現著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推進並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又提出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並取得了很大成果。新中國創建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實際上都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毛澤東同志等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成果為新時期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由於“左”的傾向逐步發展,1957年後,這種探索一步步走偏了方向,以致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乃至“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錯誤。但是,探索中的挫折也警醒和教育了全黨全國人民,給我們提供了諸多的歷史教訓與反思,所以,這種探索,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邏輯的先導和基礎。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黨和國家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並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新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是在改革開放蓬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命題。1987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系統觀點。黨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確立了這一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鄧小平理論的概念,明確將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並正式寫進了黨章。可以說,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必然邏輯。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據新的實踐確立了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21世紀。江澤民同志提出“與時俱進”的主張,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基礎上,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性認識。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
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創立並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評價,並將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整合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內在統一的整體。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正式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八項基本要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更加系統的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體現了拓展深化的發展邏輯。
事實證明,正是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和品質,我們黨才在改革開放的實踐基礎上,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和歷史任務,才在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重大理論觀點,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與時俱進的理論邏輯


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立發展過程中,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從實際出發,破解和回答實踐中的一系列重大課題,從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走誰的路?誰來決定走什麼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綴是“中國特色”。提出這個前綴,首先基於我們黨長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搞革命、建設、改革,到底應該走自己的道路還是走別人的道路?這是理論邏輯的前提問題。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曾經長期面臨如何處理與共產國際、與蘇聯、與其他國家政黨的關係,如何處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中國道路與蘇聯道路、中國模式與其他模式的關係問題。經過曲折探索,我們黨認識到獨立自主的重要性,認識到各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方針政策,必須由本國黨從實際出發來制定,而不能由外國黨干預和指揮。因此,毛澤東同志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又確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1982年,鄧小平同志鄭重宣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前提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外部環境曾經多次發生變化,但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走自己的路,不在任何外來壓力下屈服,也決不照搬任何外國模式。黨的十八大再次鄭重宣告: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實踐證明,正是在破解了道路這樣的前提性問題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得以創立並具有真正“中國特色”。
中國要不要改革?怎樣推進改革?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基石。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在結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后,中國不可阻擋地開啟了改革開放大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關於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給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希望。按照傳統的觀念,社會主義制度是完美無瑕的,不能作任何變動。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黨發明了一個概念:“體制”,把體制與制度區分開來,為改革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這就為改革提供了指導。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使改革開放在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上展開。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什麼是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這是理論邏輯的核心問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為什麼改革開放前會發生很多曲折失誤?為什麼改革開放中會遇到很多猶疑困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把這個基本問題完全搞清楚。因此,在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鄧小平同志把“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鮮明地提到全黨面前,領導黨和人民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進而明確,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只能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按這樣的思路和方向,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真總結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闡明了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從而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鮮明的特點和最突出的貢獻,是用一系列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重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更加豐滿。
怎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科學發展?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詞。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我們黨同樣經歷了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文化大革命”教訓時,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首要任務、中心任務,一定要扭住不放。同時也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等。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並且指出:社會主義應該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胡錦濤同志進一步把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提到全黨面前,強調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又突出強調社會的全面進步,要求更加註重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八項基本要求。這是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進一步延續和升華。
總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嚴密的邏輯關係和強大的生命力。

與時俱進,書寫未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與發展給了我們諸多歷史啟示。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必須繼續堅持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辯證統一中與時俱進、書寫未來。這是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文章的思想法寶。實事求是,要求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認識、檢驗和發展真理。與時俱進,強調黨的思想理論必須緊緊跟上時代潮流,不斷發展,充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解放思想,強調對一切科學的思想理論,必須始終繼承和堅持,但對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和過時的思想理論,就要堅決拋棄,敢於從長期形成的“左”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從對社會主義某些並不科學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個別論斷的教條式理解中解放出來,從停滯、僵化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堅持科學和嚴謹的態度,求真務實,腳踏實地,不尚空談,崇尚實幹。
在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中與時俱進、書寫未來。老祖宗不能丟,也要講新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不能否定和放棄。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絕不能採取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態度,而應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隨實踐發展而發展的科學。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文章,要發揮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要銳意進取,大膽探索,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在實踐創造與理論探索的辯證統一中與時俱進、書寫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和發展,是實踐創造與理論探索的辯證統一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每一階段的實踐都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既需要運用已有的理論認識指導實踐,又需要不斷探索新的規律,形成新的理論認識,推動實踐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改革開放的實踐,先後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從全局和更高層次上指導和推動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今後,我們與時俱進,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必須正確處理好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真正在實踐中把它們辯證統一起來。
在中國特色與世界眼光的辯證統一中與時俱進、書寫未來。“中國特色”,強調了中國國情、中國特點。但與它相對的,還有時代潮流、世界眼光、對外開放、互利共贏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和發展,體現了中國特色與世界眼光的統一,中國國情與世界大勢的統一,中國選擇與世界博弈的統一。今後我們與時俱進,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必須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拓展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密切關注世界潮流的變動,緊緊瞄住世界生產力、科技文化等最前沿的動向和趨勢,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既立足中國國情,又體現時代精神,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富有“世界眼光”,如此才能使這篇大文章更加磅礴、更加恢宏!

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探索開闢出來的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道路。這條道路是前無古人的道路,沒有任何既有先例可循,也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以借鑒,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發展經驗,尤其是深刻反省社會主義發展中經歷的曲折和教訓的基礎上,堅持走自己的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三十多年來,我們黨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堅持不懈地推進改革開放,開拓進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並堅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我們黨在實踐基礎上堅持理論創新,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把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認識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綜合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布局上,總結實踐經驗,從原來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上升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格局,全面涵蓋了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目標上,凝練總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四大價值目標;在理論形態上,創造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統攝其中,形成了一個一脈相承而又不斷發展的理論體系。
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清晰。我們黨多次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們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頭的旗幟。我們更是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要求,即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闡述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即“八個必須堅持”,使我們不僅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上,而且在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路上,都更加清晰,更加全面。

實踐特色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開創和不斷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實踐的繼承性與實踐的創新性相統一的鮮明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時期創新型實踐中開創和不斷發展的。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和利益訴求,順應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在改革開放的“第二次革命”中,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型實踐沒有任何模式可循,黨領導人民在“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增強探索的預見性、規律性、系統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許多成功經驗都是來自基層,來自人民群眾。我們黨始終堅持從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著實踐智慧。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黨領導人民群眾沉著和成功地應對各種風險考驗,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在三十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沒有複製任何國家的發展模式,在獨立自主的探索實踐中成功應對各種危機以及重特大自然災害,堅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取得了令國人驕傲、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我國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

理論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並不斷引領實踐創新的產物。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突出了“老祖宗不能丟”與“講新話”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始終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這已成為推動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的根本方法。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原則在運用中也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這一科學理論成果緊緊圍繞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理論主題,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創造性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聯繫、相互貫通的基本觀點,構成了科學的理論體系,指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彰顯了實踐主體的理論自覺。

民族特色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和民族生存繁衍的命脈。中國共產黨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繼承、弘揚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同時又賦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內容和活力。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獨立自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能夠頑強進取、百折不撓、生生不息、永不停止,靠的就是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數千年來支撐著中華民族從苦難的往昔走到輝煌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集中地反映了這種民族精神,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基本內容之一,並與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融合,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維新改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都沒有成功。當中國共產黨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復興的曙光,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和無數考驗,不僅新中國誕生了,而且我們開闢了一條新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凝聚先賢們探索精神和思想成果的道路,是引領全體人民為民族復興而奮鬥的光輝旗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民族復興,是當代中國向世界展現的民族理想。

時代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背景下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充分融入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充分體現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但是,認識都是歷史的、具體的,需要隨著客觀過程的推移和實踐的深化而繼續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
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徵。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各國利益相互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各民族只有以人類文明成果為資源寶庫,廣采博納,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進程中,以科學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包括有分析地借鑒吸收當代思想理論成果,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不僅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快地走向世界。

欄目介紹


主 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 辦:中國人民大學
編輯出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總 編 輯:孟捷
責 編:劉芳、謝雪華
刊物主旨:立足中國特色,突出理論體系,涵蓋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全方位;精選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服務於中國特色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服務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主要欄目:理論體系研究、“科學發展觀”研究、“改革開放”專題研究、政治文化研究、政治建設研究、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讀者定位:高校和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研人員與學生、科研院所各級各類研究人員、黨政機關的理論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