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七星街道的結果 展開

七星街道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轄街道

七星街道地處中國最具有活力的杭嘉湖平原,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之一嘉興市南湖之濱。滬杭鐵路、320國道穿境而過,距上海、杭州、蘇州車程均約為90公里;嘉善塘、鐵水中轉港貫穿鎮區,水路交通十分便捷,系嘉興北翼的中心城鎮,是上海經濟開發區輻射嘉興的前沿地。

歷史沿革


七星街道
七星街道
嘉興市南湖區七星街道位於市東郊,清道光十五年(1835),該地建有青雲橋,系七孔石拱橋,習稱七星橋,故七星鎮以七星橋而得名。

地理環境


七星街道區域面積30.62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2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轄區內分6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

人口民族


城鎮常住人口7626人,總人口19612人。

經濟


201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2.7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規模以上企業產值24.3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13%;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6億元,其中工業性投入4.5億元,設備投資2.7億元,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160%、112%和105%;實現三產總投入8.01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63%;實現合同利用外資1835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226萬美元,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02%和153%;引進區外內資6.4億元,其中市外內資2.5億元,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128%和125%;實現財政稅收收入1.86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7%;實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81元,增長12%。

社會


為充分發揮湘家盪區域的整體優勢,市委、市政府立足湘家盪區域發展的現實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於2013年8月明確提出了“區鎮合一,由南湖區管理”的基本思路,整合區域各種要素資源,建立完善精簡、高效的運行機制,全力打造南湖區新的發展空間,推動成為市本級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建立嘉興市湘家盪區域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黨工委),並由南湖區管理。湘家盪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與湘家盪區域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嘉湘集團及其承資公司整體移交南湖區管理,移交后的嘉湘集團由湘家盪區域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管理。
湘家盪區域開發建設管委會統籌城鄉建設一體化,對整個區域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封閉運行,將湘家盪區域建設成為現代新市鎮、休閑度假區和都市農業區三區共榮互聯的生態新區。

設立街道

對於日新月異的湘家盪來說,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日子。昨天,七星正式撤鎮建街道,這標誌著那塊土地不再屬於“鄉”,而是真正成為“城”的一部分,湘家盪也將由此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
撤鎮建街道是“水到渠成”
七星位於嘉興市中心城區東北部,東鄰嘉善縣城,西接嘉興市區,滬杭鐵路、320國道貫穿其境,境內有著名的湘家盪省級旅遊度假區。
據《七星鎮志》記載,七星鎮得名於七星橋,歷史上經過多次區劃調整。此次區劃調整前,該鎮下轄博山、東進、大樹、高豐、七星、張字圩6個村,湘湖、江南新家園、三家浜、湘南4個社區。
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決定整體開發湘家盪區域,包括七星鎮、城市東片楔形綠地及東柵街道半墩村和雀墓橋村(部分)。由此,七星鎮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全鎮居民城市集聚程度已達到95%,其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轉變,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學校、醫院、商店、市場、郵政、電訊、交通、供電及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越來越齊全……
“湘家盪區域既有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已經不利於城市的統籌規劃和開發建設,不利於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務。”湘家盪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七星撤鎮建街道,是“水到渠成”,也是大勢所趨。
據介紹,此次區劃調整后,七星街道管理原七星鎮的博山、東進、大樹、高豐、七星、張字圩6個村,湘湖、江南新家園、三家浜、湘南4個社區,土地面積30.24平方公里,總人口35470人,街道辦事處駐地為原七星鎮政府駐地。

掛牌成立

5月6日上午,南湖區七星街道正式掛牌成立,這意味著原先的七星鎮建制退出歷史舞台,從此將代之以街道的模式來對轄區進行管理。此次調整后,原先鎮區所轄的村、社區以及土地面積、政府駐地辦公地點等都將不作調整。

社會民生

湘家盪
湘家盪
作為湘家盪旅遊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七星當地的城鎮化水平、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去年已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48.75億元,財政總收入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萬2千多元,七星當地已有95%的居民入住了新型的城市社區,且交通、醫療、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七星當地已初步形成了新型市鎮區、生活配套區、休閑度假區、服務業融合發展區等城市區域發展格局。

城鎮建設


2020年1月,七星街道入選浙江省2020年度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獲得榮譽


近年來,先後獲得省級生態鎮、浙江省教育強鎮、省級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省東海明珠工程、市特色文化鎮、市文化藝術之鄉、市衛生城鎮、市文明鎮、市平安鎮、市食品安全示範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