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臂
半臂
半臂其形似似衫去其長袖,成為寬口短袖衣,其形制與衫齊長。交領、腰下接襕。男子半臂長及膝部。明代演變為褡護。部分學者主張“半臂”為男子服飾的,因為唐代史料區分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
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錦,穿在圓領袍衫裡面,故稱錦半臂。隋唐時期的揚州生產半臂錦,是專供製作半臂的彩色紋錦。半臂之襕通常為異色,並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襕料則多是較柔軟的綾、絹。唐代衣物帳中提及半臂時常記錄其襕,如“帛綾半臂一,碧綾蘭(襕)”(敦煌文書《癸酉年(793年)沙州蓮台寺諸家散施歷狀》)、“半臂一,表白地甲纈,里白絁,襕並緒雲間”(寶龜十一年(780年)《西大寺資財流記帳·唐樂衣服具》,緒為帶,雲間為一種錦紋)。
目錄
唐半臂
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在中國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唐代傳至民間,歷久不衰。
唐代女裝中極為常見的新式衣著。這是一種短袖的對襟上衣,沒有紐袢,只在胸前用綴在衣襟上的帶子系住。半臂的衣領寬大,胸部幾乎都可以袒露出來。唐代婦女們穿用半臂時,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風衣一樣。在唐代,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唐代農民的服飾形製為缺骻衫、褐衣與裙、半臂與裙、短款襕衫。
半臂的興盛時期是在唐代前期,中期以後便有了顯著的減少。主要原因是唐代前期的女裝與後期有明顯的不同。前期女裝大多窄小細瘦,緊貼身體,袖子也細窄緊口,適合在外面套上半臂。唐代婦女愛穿窄瘦服裝的風氣,恐怕仍然是北朝胡服流行和境外異國風俗的影響。唐代婦女穿的胡服主要是袍衫和靴褲。外著翻領對襟的窄袖長袍,或者穿圓領窄袖襕衫。下身穿長褲,足登靴鞋,腰束革帶。
①《事物紀原》云:“秦二世詔衫子上朝服如背子,其制短袖於衫,身於衫齊而大袖,俗名[䘿掖]或[綉䘿],如今之半臂”
②《中華古今注》云:“隋大業末,煬帝宮人,百官母妻等緋羅蹙金鳳背子,以為朝代及禮見賓客舅姑之長服也。”有云:“唐尚書上疏云:臣請中單加半臂以為得禮,其武官等諸服長衫,以別文武,詔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