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劑

補益劑

凡用滋補人體氣、血、陰、陽的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統稱為補益劑。《難經·十四難》亦說:“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這就指出了補益五髒的大法。臨床中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及氣血雙虛之不同。因此,補益劑也相應的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及補陰、補陽等五類。但在具體應用時,可根據病情,互相調整。

簡介


● 英文名稱:Supplementing and Boosting Formula/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古籍摘選


● 古人病癒之後,即令食五穀以養之,則元氣自復,無所謂補藥也……自唐《千金翼》等方出,始以養性補益等各立一門,遂開後世補養服食之法。(《醫學源流論·卷下·治法·補藥可通融論》)

名詞解釋


● 以補益葯為主配伍組成,具有補養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主治各種虛證方劑的統稱。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凡以補益葯為主組成,具有補養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用於治療各種虛證的方劑,統稱為補益劑。以《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虛則補之”、《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損者益之”“勞者溫之”以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為其治法依據,屬於“八法”中的補法。

補益劑的分類

● 補益劑是為治療虛證而設,虛證是由於人體正氣虛弱導致,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機體失調、疾病耗損引起。臨床常見的虛證有氣虛證、血虛證、氣血兩虛證、陰虛證、陽虛證、陰陽兩虛證等,故補益劑亦相應地分為補氣劑、補血劑、氣血雙補劑、補陰劑、補陽劑、陰陽並補劑六類。

補益劑常用配伍及代表方劑

● 補氣劑:適用於氣虛證。其組成以補氣葯為主,如人蔘、黃芪、白朮、炙甘草等。多配伍行氣葯、利水滲濕葯、昇陽舉陷葯、補血藥等。代表方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參苓白朮散、生脈散。
● 補血劑:適用於血虛證。其組成多以補血藥為主,如當歸、地黃、白芍、阿膠、枸杞等。多配伍活血化瘀葯、補氣葯等。代表方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
● 氣血雙補劑:適用於氣血兩虛證。此類方劑是補氣劑與補血劑的結合運用,常以補氣葯如人蔘、黃芪、白朮等與補血藥如當歸、熟地、白芍等共同配合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八珍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泰山磐石散等。
● 補陰劑:適用於陰虛證。其組成常以補陰葯為主,如北沙參、天冬、石斛、玉竹、生/熟地、鱉甲等。多配伍清熱葯、補陽葯、補血藥、行氣葯等。代表方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一貫煎、炙甘草湯、百合固金湯等。
● 補陽劑:適用於陽虛證。其組成以補陽溫腎葯為主,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蓯蓉、鹿角膠等。多配伍補陰葯、利濕葯、化痰葯等。代表方有腎氣丸、右歸丸等。
● 陰陽並補劑:適用於陰陽兩虛證。此類方劑是補陰劑與補陽劑的結合運用,常以補陰葯如熟地、山茱萸、枸杞和補陽葯如肉蓯蓉、巴戟天、附子、鹿角膠等共同配合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地黃飲子、龜鹿二仙膠、七寶美髯丹等。

補益劑使用注意事項

● 使用補益劑應注意以下幾點。
● 應辨別證候的虛實真假。真實假虛證不宜使用補益劑。
● 正氣虛損又兼實邪者,應根據虛實的主次緩急,採取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等法。
● 補益劑多為滋膩礙胃之品,且需多服久服,故在應用時須注意患者的脾胃功能,必要時宜酌加健脾助消化的藥物,使補而不滯。
● 煎藥時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 空腹或飯前服為佳。
● 體質強壯者不宜濫用補益劑。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飛。方劑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