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淮鎮

池淮鎮

池淮鎮地處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中西南部,池淮溪兩岸。與城關、華埠、桐村、長虹、張灣五鄉鎮接壤。面積230.9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27081人(2017年),其中城鎮人口970人。轄1個社區、3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星口村。星(口)蘇(庄)公路過境。 2017年11月,池淮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2徠017年,實現固定資產總投資3.44億元,工業總產值10.8億元,財政性收入1200萬元。

歷史沿革


1950年設路口鄉,1958年建池淮公社,1983年改壩頭鄉,1985年改壩頭鎮,1992年更名池淮鎮。1950年設星口鄉,1958年建華埠公社星口管理區,1961年設立星口公社,1983年改星口鄉。1996年,池淮鎮面積85.2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大市、夏洲、聯合、池淮、石門、風沂、陽畈、芹源、航頭、梅峰、上坳、龍建、虹華、光芒、篁岸、里洪、灘頭、橫龍、高潮、樓底、虹光、三山、後門、葉林、豐餘25個行政村,距縣城12.5千米;星口鄉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星口、星陽、白渡、來吉、黃庄、洋畈、庄埠、星玉、毛家、星西10個行政村,距縣城12.6千米。
2005年,撤銷星口鄉,併入池淮鎮,轄大市、夏洲、聯合、池淮、石門、風沂、陽畈、芹源、航頭、梅峰、上坳、龍建、虹華、光芒、篁岸、里洪、灘頭、橫龍、高潮、樓底、虹光、三山、後門、葉林、豐余、星口、星陽、白渡、米吉、黃庄、洋畈、庄埠、星玉、毛家、星西、星楓3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星口51號,面積133.2平方千米,人口2.26萬人。

行政區劃


池淮鎮新辦公大樓
池淮鎮新辦公大樓
總人口22725人,其中農業人口21831人。下轄大市、夏洲、聯合、池淮、石門、風沂、陽畈、芹源、航頭、梅峰、上坳、龍建、虹華、光芒、篁岸、里洪、灘頭、橫龍、高潮、樓底、虹光、三山、後門、葉林、豐余、星口、星陽、白渡、米吉、黃庄、洋畈、庄埠、星玉、毛家、星西、星楓,有27個是移民村。
2010年11月至12月,開化縣為優化農村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對行政村的村規模進行了調整。調整後下轄航頭村、芹源村、壩頭村、池淮村、寺塢村、篁岸村、立江村、星口村、白渡村、玉坑村、石門村、灘頭村、橫龍村、虹光村、星陽村、黃庄村、庄埠村17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全鎮現有耕地面積16949畝,06年糧食產量7674噸。林地面積176527畝,森林覆蓋率為80%,生態良好,環境優美。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1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7億元,財政收入362萬元,人均純收入6689元。全鎮現共有企業150家,從業人員1067人,規模以上企業4家。
200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6.9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8億元,現有規模以上企業7家,財政收入362萬元,人均收入8025元。
近年來該鎮深入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狠抓招商引資,全力推進工業功能區平台建設,形成了以繅絲、有機硅下游產品、石煤開採等行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規劃整理工業用地1411畝,已實現供地600畝,形成了以義烏客商為主多種產業齊發展格局,現已有12家企業入園並開工建設,3家企業投入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重點抓好了茶葉、蠶桑發展,現全鎮有名茶基地7000畝,年產名茶163噸,產值1630萬元;成園桑園5300畝,年養蠶6500張,年產繭278噸,產值650萬元。
201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3億元、增長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2億元、增長23.5%;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增長1%;規模企業實現利潤1716萬元、增長10%;鎮財政總收入1005.13萬元、增長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19.85萬元,完成基數的132.76%;預計全鎮農民年人均收入13525元、增長11.6%;人口自然增長率4.24‰。
2015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9.4億元,與2014年基本持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38億元、增長20.5%;鎮財政總收入1132.24萬元、比2014年增長12.6%,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4.13萬元,完成縣財政下達的年度基數的140.25%、比2014年增長16.21%。
工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7.6億元到2016年的10.5億元,年均增長7.63%;財政總收入從2012年的709.68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1130.16萬元,累計完成數4819.71萬元,年均增長12.6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12年的357.15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644.21萬元,累計完成數2595.2萬元,年均增長16.26%;過去五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保持兩位數;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6932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14952元,年均增長28.92%。縣對鄉鎮綜合爭先考核實現逐年進位。
2017年,實現固定資產總投資3.44億元,工業總產值10.8億元,財政性收入1200萬元,增長6.1%,其中地方性財政收入836萬元,增長30%,農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7944.3元,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4.07‰。

集鎮建設


集鎮建設發展迅速,經過四年的發展,依託原星口下山脫貧小區,現已吸收12個鄉鎮26個行政村400餘戶2100多農民來此安家落戶,集鎮人口和建成區面積擴大了一倍。

區位交通


鎮域區位獨特,交通便捷。原205國道、17省道複線穿境而過,其中原205國道林蔭大道年內已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政府駐地星口距縣城、華埠均只有十餘分鐘車程,是中南部四鄉鎮外出的必經之地。建設的城白線省級公路穿境而過,“杭新景”高速公路在我鎮設有互通口,交通區位優勢將進一步顯現。資源豐富,潛力巨大。礦產資源豐富,石煤、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是開化老建材基地。

基礎設施


池徠淮鎮是開化縣五大集鎮之一,基礎設施完善,電信、郵政、醫療、信用社、餐飲等服務業一應俱全,是開化縣重要的商貿集散地。現有中學2所,小學9所,衛生院2家。是浙江省體育強鎮、衢州市文明鎮、教育強鎮、浙江省“東海明珠”文化工程示範鄉鎮,先後獲得省市“人民滿意基層政法單位”、“人民優秀調解鄉鎮”、“平安鄉鎮”、“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等榮譽和稱號。

規模調整


2010年11月至12月,開化縣為優化農村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規定,對全縣18個鄉鎮和1個工業園區的449個行政村的村規模進行了調整。從原有的36個調整為17個村。
1.航頭村:包括原航頭村、虹華村、龍建村等3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11.5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1個,戶數523戶,人口1832人,村辦公地址設原航頭村。
2.芹源村:包括原芹源村、陽坂村、風沂村等3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14.3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8個,戶數535戶,人口1972人,村辦公地址設原芹源村。
3.壩頭村:包括原夏洲村、大市村、梅峰村、上坳村等4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11. 6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7個,戶數585戶,人口2004人,村辦公地址設原壩頭集鎮。
4.池淮村:包括原池淮村、聯合村、豐余村等3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3.2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0個,戶數382戶,人口1306人,村辦公地址設原池淮村。
5.寺塢村:包括原樓底村、高潮村等2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6.8平方公里,村民小組8個,戶數306戶,人口1080人,村辦公地址設原寺塢自然村。
6.篁岸村:包括原篁岸村、里洪村、光芒村等3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6.3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3個,戶數516戶,人口1777人,村辦公地址設原篁岸村。
7.立江村:包括原三山村、後門村、葉林村等3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6.4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3個,戶數426戶,人口1530人,村辦公地址設原三山村。
8.星口村:包括原星口村、星楓村、星西村等3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4.4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0個,戶數377戶,人口1323人,村辦公地址設原星口村。
9.白渡村:包括原白渡村、來吉村、洋畈村等3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14.1平方公里,村民小組21個,戶數818戶,人口2901人,村辦公地址設原白渡村。
10.玉坑村:包括原星玉村、毛家村等2個村,新的行政村面積10.3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2個,戶數364戶,人口1317人,村辦公地址設原毛家村。
11. 石門村、灘頭村、橫龍村、虹光村、星陽村、黃庄村、庄埠村等7個行政村保持現狀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