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淵義塾記
龍淵義塾記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義烏)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后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朱元璋本欲殺戮,經皇后、太子力勸,改為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后謚文憲。
宋濂
宋濂為文強調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力主義理、事功、文辭三者統一。尤長散文,
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著作計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龍門子》又名《諸子辯》、《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后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至正十三年九月某甲子[1],括蒼章君溢[2],新建龍淵義塾成。
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今名[3]。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4],至今有水號劍溪焉。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5],雖至近亦且半之,鄉閭之子弟無所於學。章君之先世嘗以為病,謀創桂山、仙岩兩書院,以無恆產[6],未幾而而皆廢。章君深憂之,與諸子計曰:“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7]?”遂樽節凡費[8],而用其餘斥田至一百五十畝[9]。其妻黨陳京兄弟聞之[10],以曾大父適齋先生所遺二百三十畝有畸來為之助[11]。章君曰:“吾事濟矣!”乃卜地官山之陰[12],創燕居以奉先聖[13],而先師為之配[14],春與秋行舍菜之禮[15]。
旁列四齋:曰遜敏,曰知通,曰敬樂,曰博約,以居弟子員。后敞正義堂,月旦[16]、十五日鳴鼓,集多士,以申飭五倫之教[17]。前建大門,榜之曰“龍淵義塾”,劈其修途,以達於東西。灌木嘉篁,前後蔽蔭,蓋郁然雲[18]。
歲聘行經修明之士以為講師[19],諸生業進者,月有賞;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20],資之使成;其不帥教者[21],罰及之。田賦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22]。日用有籍[23],月考朒贏[24],歲二會其數[25],有餘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石華、象溪二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長[26],乃赴龍淵受業。此其大凡也[27]。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聞而嘉之[28],檄本郡免其科繇[29],俾無有所與[30]、章君既列條教[31],序而刻諸石[32],復懼來者不能保其終也,伻來[33],請濂記之。
惟古者之建學也,雖其為制有小大之殊[34],而所以導民衷、扶世防者則一也[35]。龍泉舊為浙水東文獻之邦,水心葉氏正則[36]、西山真氏希元[37],后先以學鳴,聲感氣求[38],籟鳴機動[39],掇巍科而典雄藩者聲華相望[40],一時文物,固嘗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繼之者鮮也,豈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異哉?亦系乎學之興衰為何如爾?
章君有見於斯,不效於時俗封殖吝固以為肥家之計[41],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42],其立志甚弘,而為功甚溥[43]。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以助其成,自非適齋涵濡之澤[44],亦豈能至於是哉?
章君子之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45],毋豐己以自私,毋蠹櫱其間以啟爭端[46],毋狎非類而斁厥彝訓[47],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庶幾不負章君之意。脫有違於是[49],陳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50]。陳氏或不我屑也[51],則鄉尹里師豈無勇於為義者[52]。鹹得糾之。鄉尹里師又不我屑也,則縣大夫之賢者[53],宜撫樹而振發之。是則章君之塾可相傳於無窮。雖然,無以遠慮為也,夫具人之形體者,孰無人心哉!苟讀濂文,宜戰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壞[54]。因書之以為記。
[1]至正十三年:1353年。某甲子:某日。
[2]括蒼:今浙江省麗水市。
[4]歐冶子:亦稱歐冶,春秋時鑄工,應越王聘,鑄湛廬、巨闕、勝邪、魚陽、純鉤(一作“純鈞”)五劍,又與幹將為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一作“工市”)三劍。事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越絕書·記寶劍》。福建閩侯市冶山麓,舊有歐冶池,相傳亦為其鑄劍處。
[5]通都大邑:大城市。
[6]恆產:指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
[7]奚可:怎麼可以。
[8]樽節:節省。凡費:常日的花銷。
[9]斥田:開拓(擴大)田地,買田地。
[10]妻黨:妻子家的人。
[11]曾大父:曾祖父。畸:畸零。畸,通“奇”。有畸:有餘。意指二百三十畝土地之外還有零頭。
[12]卜地:擇地。
[13]燕居:本為退朝而處,宋居。《·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此處為堂名“燕居”。奉先聖:供奉先聖孔子。
[14]先師之為配:先師顏回享受配祀。《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漢以後,儒家思想為正統,歷代都廟祀孔子。三國魏正始(齊王曹芳年號,公元240—248年)以後,規定入學行祭禮,以孔子為先聖,配顏回為先師。唐初改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但很快又改了過來。
[15]舍菜之禮:舍,讀shì,舍菜,本作“舍采”,采,讀cài。古者入學,執菜以為贄(見面禮),一說持菜祀先師。《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註:“鄭(玄)謂舍即釋也,采讀為菜,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
[16]月旦:月初。
[17]申飭:告誡、約束。五倫:封建禮教稱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關係為“五倫”。
[18]郁然:茂盛的樣子。
[19]歲聘:每年聘請。
[20]家單:家庭力量單薄,家貧。裹糧:裝糧。此處指交糧。
[21]帥:遵循。
[22]司:掌管。
[23]籍:帳簿。
[24]朒(nǜ)贏:虧盈。朒,不足。贏,盈利。
[25]歲二會其數:每年兩次會計(收入和支出)數字。
[26]俟:等待。
[27]大凡:大略,指基本情況。
[28]江浙行省:元代在江浙設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元代行省亦設丞相、平章、參知政事等官員,以總攬該行省的政務。參知政事為行省行政副長官。
[29]科繇(yáo):法律規定的徭役。繇,通“徭”,徭役。
[30]俾(bì):使。與:給予。
[31]條教:條文教令。
[32]序:按次第排列。諸:之於,兼詞。
[33]伻(bēng):使者。《尚書·洛誥》:“伻來,以圖及獻卜。”
[34]殊:差別。
[35]衷:正派。世防:世所防者,猶“世風”。一:一致。
[37]西山真氏希元: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希元,號西山。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南宋寧宗慶元年間進士,開禧初年中博學宏詞科。使金歸后,上言強兵足食以資進取。理宗立,擢禮部侍郎,奏民:“三綱五常,扶持宇宙之棟干,奠安生民之柱石”(《宋史》)。後任參知政事。著有《大學衍義》、《真文忠公集》。
[38]聲感氣求:《易·乾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成績單從龍,風從虎。”意思是同類相感應。此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應。
[39]籟鳴機動:即機動籟鳴。機,關鍵。籟,管樂器中空的發聲部分。關鍵動,樂器即發聲。此亦互相呼應之義。
[40]掇巍科:登高科。古代科舉考試考中稱“登科”。典雄藩:掌管強大的藩鎮。
[41]封殖:即“封植”,聚集財物。
[42]克紹:能夠繼承。徽猷:高明的規劃。
[43]溥:廣大。
[44]涵濡:滋潤。澤:恩澤。
[45]夙夜:白天晚上。
[46]蠹(dù):蛀蟲。櫱:枝叉。蠹、櫱皆作動詞,即作蛀蟲、生枝叉。
[47]狎:親近。斁(dù):敗壞。厥:其,他的。彝訓:日常的訓誡。《書·酒誥》:“聰聽祖考之彝訓。”
[48]互相低昂:互見高低上下。低昂,即“低昂”,高低起伏。
[49]脫:假使。
[50]端亮:正直。
[51]不我屑:即“不屑我”,為“我不屑”的倒文。
[52]鄉尹:即里尹、里正。地方下層小吏。里師:即鄉師。周代有鄉師,《周禮·地官·鄉師》:“鄉師之職,掌其所治鄉之教而聽其治。”
[53]縣大夫:縣裡的官員。
[54]矧(shěn):況,且。敢:怎麼敢、不敢。
龍淵也就是龍泉,為避唐朝皇帝李淵名諱更改成現在這個名字。相傳這個地方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至今還有溪水名叫劍溪的在那裡。這裡山高河險,與交 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鄉間子弟沒有上學的地方。章君的祖輩曾經把這事當作一塊心病,後來謀划創 立桂山、仙岩兩處書院,因為沒有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不久都廢棄了。章君非常痛心這件事,和眾人商議說:“沒有田產就沒有書院了,怎麼可以呢?”於 是節約常日的花銷,而用節餘的錢財購買田產達一百五十畝。他妻子家的人陳京兄弟聽說了這件事,用曾祖父適齋先生所遺留下的二百三一畝多地為他提供支助。章 君曰:“我的事情成了!”於是擇地官山的北面,創立了燕居來供奉先聖孔子,先師顏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師。後來又開闢了正義堂,每月月初、十五日 則鳴鼓,聚集眾多賢士來約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關係。在書院前建造大門,上書“龍淵義塾”,用磚鋪築道路,是東西通達。書院四周灌木 叢生,修竹林立,前後蔽蔭,亭亭如蓋十分繁茂的樣子。
每年聘請品行端正的人士來作講師。眾多學生學業長進者,每月有獎賞;才學出眾家境貧寒的,則資助他以成學業;那些不能遵循教導的,就懲罰他們。田賦 的出入收支,掌管書塾的臨時務全由他們負責。每天的用度都有記載,一月一考查盈虧,每年兩次一軋賬,有節餘的就另外存貯起來,更多的置地以擴充產業。在石 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到龍淵學習。這就是大致的情況。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聽說了這事非常讚賞他的義舉,在郡內下令免除他法律規定的徭役,使他們沒有什麼要上繳的。章君後來列出了這些條款;按條依序刻寫在石碑上,又擔心後人不能夠堅持執行到底,就派人請我寫下了這篇記。
那些古代修建書塾的人,雖然在學校規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導民眾走正派、匡正世風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這方面有所見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財富 吝惜家產來作為自家殷實的策略,於是建書塾聘請老師,以便能夠繼承先輩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遠,功勛廣大。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來助他成就事業,如若不是來 到書塾這浸潤人的地方,哪裡又能做到這地步呢?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去在人們中間生出是非而引發爭端,不去培植朋黨相互比試互見高低,大概就不會辜負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這樣,章君的書塾就能夠代代相傳,讓後人受用無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