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1991年李俊執導的電影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李俊楊光遠等聯合執導,古月趙恆多蘇林劉懷正馬紹信魯繼先張衛國等主演的劇情片。

該片講述解放戰爭時期,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統帥部領導、林彪指揮的解放軍為打敗以蔣介石為首統帥的國民黨軍隊而進行遼瀋戰役,攻克錦州,全殲廖耀湘兵團,最後攻克瀋陽,解放了全東北的故事。

該片於1991年在中國上映。本片共獲獎5次,提名1次。

劇情簡介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大決戰之遼瀋戰役
1948年3月,在東北站穩腳跟的解放軍,在林彪馬紹信飾)的領導下,發展為近50萬大軍。毛澤東(古月飾)、周恩來(蘇林飾)、任弼時(路希飾)等離開西北來到河北與劉少奇郭法曾飾)、朱德劉懷正飾)等會合,並討論了當時的形勢。毛澤東、朱德等及時把握戰略決戰時機,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盧學公飾)集團。林彪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長春,以圍點殲滅瀋陽援敵。經過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決定按毛澤東意見辦,南下攻擊錦州。此期間,蔣介石(趙恆多飾)對東北蔣軍的撤、守,也猶豫不絕,出於政治利害考慮,終於沒有下從東北全部撤至華北的決心。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終於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打響了。10月14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攻,31個小時便克錦州。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瀋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古月毛澤東簡介 中共中央主席
趙恆多蔣中正簡介 中華民國總統
蘇林周恩來簡介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
劉懷正朱德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馬紹信林彪簡介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
魯繼先羅榮桓簡介 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
張衛國劉亞樓簡介 東北野戰軍參謀長
郭法曾劉少奇簡介 中央書記處書記
路希任弼時簡介 中央書記處書記
盧學公衛立煌簡介 東北行轅代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
周志宇廖耀湘
吳志遠宋美齡簡介 蔣介石夫人
徐正運杜聿明簡介 徐州“剿總”副總司令
馮恩鶴段蘇權
孫海英國軍軍官
姚居德蘇靜簡介 東北野戰軍參謀長
宗利群彭德懷
盧奇鄧小平
傅學誠劉伯承
劉錫田陳毅
謝偉才粟裕

職員表


導演李俊(總導演)、楊光遠(首席導演)、韋廉、景慕逵、翟俊傑、蔡繼渭、趙繼烈
副導演(助理)楊軍、宋業明、郭曉東、陳健
編劇王軍、史超、李平分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毛澤東

    毛澤東

    演員古月

    配音古月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擁有高超的指揮藝術和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善於集中集體智慧提出指示。與朱德等討論了當時形勢后,命令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強攻錦州,切斷東北蔣軍退華北的路,以徹底殘滅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當林彪不願南下錦州作戰,企圖回師長春時,毛澤東提出了批評,要求主動出擊,終解放東北全境。

  • 林彪

    林彪

    演員馬紹信

    配音馬紹信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性格比較內向,不苟言笑,愛獨自思考。中央軍委提出攻佔錦州時,林彪在一段時間內未予接受,中央軍委同意了東野先打長春。但長春久攻不下,林彪決定率軍南下北寧線。接到葫蘆島增兵的敵情報告,林彪又向中央建議再回頭打長春。林彪速戰速決拿下錦州,並斷然放棄原錦葫作戰方案,回師東進,全殲廖兵團。

  • 蔣介石

    蔣介石

    演員趙恆多

    配音趙恆多

    中華民國總統、國民黨總裁,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進行反覆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林彪進攻錦州,蔣介石急忙調兵由北廣線與葫蘆島馳援,企圖內外夾攻,挽回頹局。解放軍奪取錦州后,蔣介石親調杜聿明,以重占錦州,未能實現,失去東北全境。

  • 廖耀湘

    廖耀湘

    演員周志宇

    配音周志宇

    國民黨軍第9兵團司令,手中擁有精銳而十分驕狂,具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對第九兵團三條出路的分析,表現出指揮才幹。黑山阻山戰中,廖耀湘喪失了撤退的時機,被東北野部隊分割包圍在1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經過兩晝夜激戰,其指揮的第九兵團全部被殲,廖耀湘被俘。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89年5月,該片導演楊光遠寫齣劇本的第一稿后,三次去東北實地考察、選景,訪問了遼瀋戰役的倖存者七十餘人,查看了大量歷史資料,向軍科院、史學界的有關專家請教,僅採訪、座談的錄音磁帶就有上百盤。
拍攝過程
為了拍攝塔山阻擊戰的戲份,攝製組建造了一個網狀陣地,這是一個高一米八、寬一米五、長約一公里的龐大戰壕。拍攝錦州攻堅戰時,為了突出攻城,攝製組把一道河堤改造為解放戰爭時期的錦州土城,在這裡拍攝解放軍指戰員蹬著冰河、抬著雲梯衝向土城以及大溝受阻等五千多人的攻城場面。
為了表現遼西會戰的分割包圍的宏大場面,攝製組組織了一萬六千餘人的部隊投入拍攝。攝製組找到了一塊近三平方公里有起伏的開闊地,並安排一個營的戰士在攝製組拍攝時到四周警戒。因為攝製組在這塊場地上要布置六千個炸點、五百輛汽車,其中除了五十輛道具車,有一百輛是買的報廢車,車體很象美國的道吉車,正好用來置於貼近鏡頭的畫面第一層,可以任意燒、任意炸。有三百多輛部隊的裝備車置於後景。另有二十多輛坦克、三十多門火炮、一百多匹戰馬。從設計到拍攝前,各個創作部門包括製片、煙火、美工、化服道的準備工作量極大,僅在現場布置、排練到實拍,就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獲得榮譽


獎項

時間獎項簡稱獎項全稱獲獎人所獲獎項結果
1992年大眾電影百花獎第1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大決戰之遼瀋戰役》最佳故事片獲獎
1992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大決戰之遼瀋戰役》最佳故事片獎獲獎
李俊、楊光遠、韋廉、蔡繼渭、趙繼烈、翟俊傑、景慕逵最佳導演獲獎
-最佳美術獲獎
-最佳道具獲獎
-最佳編劇提名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來源

作品評價


該片給後人提供豐富而明確的史料,也給當代作家提供可資借鑒的創作經驗。鄧小平同志看了影片后表示,影片很好,好在實事求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電影評介》評)。
該片規模宏偉,人物眾多,氣勢磅礴,既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又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該片的旋律高昂奔放,節奏緊湊明快,步步深入,有效地喚起了觀眾的心理節奏的共鳴。其次,該片注重將浩大的場面、磅礴的氣勢與感人的細節描繪相結合,對人物的塑造同樣是張弛有度、節奏起伏。該片敢於突破禁區,準確公正地再現了林彪這一特殊歷史人物形象。該片有詩意美,首先表現在編導以浪漫主義手法去精心刻劃歷史的真實,使該片從現實出發但又不拘泥於現實;這種詩意美還表現在編導將大寫意的藝術手法與細節的精雕細琢予以美妙的結合。(《當代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