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之宅第
遺址之一
劉厚之宅弟坐,系客居此處的頭橋鄉賢劉厚之(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原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九聖村新勝紅旗組人,劉志成胞弟)的宅第。
劉厚之宅第(劉家大院)坐北朝南,前門出喧鬧的大橋鎮明清石板長街,後門枕中後街(現為躍進巷),故有“一屋跨兩街”之說。大院長150米以上,寬30米,前後共7進,後有3個籃球場大小的後花園。院內馬頭牆林立,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天井四周均為紅色雕花窗格,建築風格形同皖南民居。
劉厚之宅第
劉家大院主體建筑前后7進,清一色羅地磚鋪面。屋檐比普通民居高出一半,開間大,一重院落一重房,第6進為2層樓房,比現在的3層樓還要高。在第6進的大樓上,窗戶全為木製雕花窗欄。在其照壁上方牆上,碧綠的彩釉窗格保存完好,與紅色的排窗交相輝映。
劉家大院工程由江都大橋鎮當時最有名的彭氏營造廠建造,不用一鐵一釘,用糯米汁拌青灰澆築,其建築技術的高超精湛,在揚州東鄉首屈一指。
結合《邗江文史資料》和《頭橋鎮志》以及江都有關文獻記載,劉家大院的主人劉厚之是頭橋鄉賢劉志成的二弟。
劉厚之與大哥劉志成(廣陵頭橋“劉公閘”和“養田學校”的創史人,頭橋習慣稱謂”劉百萬“)、三弟劉繼秩均出生於原“江都縣九帖洲聖恩洲老圩”(即今”揚州廣陵區頭橋鎮九聖村新勝紅旗組“,頭橋史上原屬江都,后屬邗江,現屬廣陵。),頭橋鄉賢劉厚之先生,後來客居江都大橋鎮,大橋著名的“劉家大院”(劉厚之宅弟),便正是頭橋鄉賢劉厚之先生所建。兄弟幾人當年都曾家境貧寒,故發財后均系出資辦學,造福人民的義商,江都大橋鎮的“養田學校”,便是由頭橋人劉厚之所創辦。
劉厚之幼年因家境貧窮,飽受不能讀書之苦。《頭橋鎮志》和《邗江文史資料》記載,劉志成、劉厚之、劉繼秩3兄弟的父親“···畢生從商,一世清貧···”,後來,頭橋鄉賢劉厚之的父親不幸病逝於“蘇州江都同鄉會館”,3兄弟依靠“···寡母顧氏盪螺絲、拾蘆根度日。···”,當時頭橋老圩中的私塾蒙館,免費供3位劉家後人讀書,在艱苦環境中,好學上進的鄉賢劉志成、劉厚之、劉繼秩兄弟,學到了文化知識和珠算技能。此後,劉厚之在大哥劉志成的帶領之下,接掌德國商人的商鋪,最終有了大量的積蓄。然而,在他們成為富甲一方的鉅賈后,仍不忘當年艱苦求學的不易,於是,分別在今廣陵區頭橋鎮和江都區大橋鎮,興辦“養田義學”諸校,供頭橋、大橋學子們免費讀書,以回報揚州人民。而江都有關史料亦記載了劉厚之發跡以後,捐重資開辦“養田義學堂”,后逐步發展為1-6年級完小,直至1940年日寇入侵大橋而被迫停辦。在辦學的14年裡,就讀的學生超過千人。新四軍挺進蘇北抗日時,陳毅曾在劉厚之宅第(劉家大院)設立指揮部。解放后,大橋鎮人民政府曾長期在大院辦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石孫的母親丁劉氏,就是從劉厚之宅第(劉家大院)走出去的大家閨秀。
劉厚之後人丁石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