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是一種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頸動脈狹窄多見於中老年人。頸動脈狹窄是由於頸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肌肉發育異常、血液病和血管膠原病等引起。頸動脈狹窄的表現為頭暈、記憶力減退、定向力減退、意識障礙、黑矇等。頸動脈狹窄目前主要使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其他治療。頸動脈狹窄可累及循環系統、運動系統、感覺系統、泌尿系統、語言系統等,嚴重者可引起腦梗死等致命性疾病。頸動脈狹窄經積極治療可延緩疾病發展。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或內科、心外科或外科

病因


● 頸動脈狹窄是由於頸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肌肉發育異常、血液病和血管膠原病等引起。

癥狀


● 頸動脈狹窄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腦卒中及其他腦缺血癥狀,主要表現如下。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 突然眼前發黑、視物不清、視野缺損(一部分視野缺失)。
● 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或癱瘓。
● 失語(表現為說話時發音不清楚)。
● 與他人溝通時,理解不了別人的意思,或說話邏輯不清,答非所問。
● 不能理解文字或符號的意思等。
● 上述癥狀持續的時間很短暫,多在數分鐘內可以恢復。

缺血性腦卒中

● 突然起病,多在休息和睡眠時發生,發病前可能沒有任何徵兆,表現為突然發生一側肢體麻木、無力或癱瘓、失語、昏迷等。
● 以上癥狀在發病後數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

其他腦缺血癥狀

● 重度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時,還可以出現思維模糊、眩暈、雙眼失明、共濟失調(動作不精確、不協調)等癥狀。

檢查


● 確診頸動脈狹窄主要依靠體格檢查、頸動脈超聲、磁共振血管成像、動脈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顱腦影像學檢查等檢查。

體格檢查

● 檢查了解患者血壓、呼吸節律及幅度、心率、心律和有無雜音等情況,還需檢查眼部情況及神經系統。

頸動脈超聲

● 頸動脈超聲檢查可以了解頸動脈狹窄的部位和程度,並輔助判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具有方便、無創、價格低廉的優點,可以作為篩選檢查。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磁共振血管成像也是常用的無創性檢查方法,可以清楚地顯示頸動脈狹窄的部位和狹窄程度,判斷斑塊是否穩定等。

CT血管造影

● CT血管造影既可以了解頸動脈血管的形態、病變情況,幫助判斷斑塊的穩定性,還能夠了解顱內血管和腦實質的病變。

動脈血管造影

● 動脈血管造影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有助於明確頸動脈狹窄的性質,如狹窄部位、狹窄程度、斑塊的整體形態、斑塊有無潰瘍等,以及對側頸動脈、椎動脈、顱內動脈等是否完整等。但是該檢查是有創性檢查,一般不作為常規檢查。

顱腦影像學檢查

● 顱腦影像學檢查包括顱腦CT、磁共振(MRI)、PET、經顱多普勒超聲(TCD)等,主要用於檢測腦缺血性損害情況,如腦梗死的部位、範圍、血流動力學改變、腦代謝變化等,輔助治療及手術方案的制訂。

診斷


● 醫生診斷頸動脈狹窄,主要依據癥狀、體格檢查、頸動脈超聲、磁共振血管成像、動脈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顱腦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
● 癥狀、體格檢查:突發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
● 頸動脈超聲:了解頸動脈狹窄部位和程度。
● 磁共振血管成像、動脈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明確血管狹窄部位及程度。
● 顱腦影像學檢查:可見梗死部位、範圍、血流動力學改變的腦代謝情況。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突發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癥狀,容易與頸動脈狹窄混淆,這些疾病有腦腫瘤、顱內出血、大腦栓塞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頸動脈超聲、磁共振血管成像、動脈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顱腦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頸動脈狹窄目前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其他治療。

藥物治療

● 藥物包括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等。

手術治療

●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 頸動脈支架血管成型術。

其他治療

● 適當運動、控制體重。
● 避免肥胖、戒煙限酒。
● 合理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

危害


● 頸動脈狹窄可累及循環系統、運動系統、感覺系統、泌尿系統、語言系統等,嚴重者可引起腦梗死等致命性疾病。

預后


● 頸動脈狹窄經積極治療可延緩疾病發展。

預防


● 戒煙、戒酒。
● 健康飲食,避免高油、高鹽、高熱量飲食。
● 多參加力所能及的運動,增強抵抗力。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
● 合理的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

參考文獻


● [1] 張澎,霍勇。內科學:心血管內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 [2] Brian P. Griffin.心血管內科手冊。第4版。楊躍進,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