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炮

一種炮身短的滑膛火炮

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口徑與炮管長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彈丸威力大,主要用於破壞堅固工事。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後來發展為迫擊炮。

發展沿革


臼炮
臼炮
臼炮最初出現於13世紀,發射石彈。中國明清時的將軍炮有很多為 臼炮,如:造於1377年的大口徑轟城炮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遠將軍炮。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戰、1489年蘇格蘭的Dumberton攻城戰等戰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徑臼炮。由於金屬鑄造工藝不精湛,無法鑄造長身管火炮,因此就其彈道特性和身徑比來說,19世紀50年代以前的大口徑火炮很多都是臼炮,其中最著名的火炮為1832年法國製造的“MonsterMorta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軍隊在歐洲的壕塹戰地區廣泛使用臼炮轟擊對方陣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有美軍的小大衛([Little David,口徑為914毫米)、德軍的卡爾臼炮(Mörser Karl,口徑為540毫米)等大口徑臼炮,其中“卡爾”臼炮曾經用於塞瓦斯托波爾攻城戰和1944年鎮壓華沙起義。

技術特點


“卡爾”臼炮
“卡爾”臼炮
由於臼炮的射角大、彈道弧線高,因此多被用來轟擊距離較近、中間隔有山脈等障礙物、無法平射的目標。日俄戰爭中,日軍曾用280毫米臼炮對旅順展開地毯式轟擊,擊沉俄國太平洋艦隊多艘戰艦。

著名大炮


二次大戰中的納粹德國製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如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除此以外最有名的就是恐怖的“卡爾”臼炮。

卡爾

“卡爾”臼炮
“卡爾”臼炮
600毫米Karl“卡爾”重型臼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名的德軍重型臼炮。其600毫米的巨大口徑和短身管豬鼻式炮管成為其典型特徵,卡爾臼炮是戰爭歷史上所建造的最大口徑的重型臼炮。德國人製造出這樣的超級變態炮的創意是為了打破法國馬其諾堅固防線對德軍的圍困和束縛。歷史簡介 德國為了對付法國建造的馬奇諾防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從1935年起就投入到了新型臼炮的研製中,次年3月又提交了一份可行性建議書。預想方案中最誇張的部分就是這種800毫米火炮發射的炮彈居然重達4噸。這麼重的炮彈當然被軍方否定,後者要求重型臼炮最大射程達3千米,火炮進入陣地的時間要小於6小時,而且要裝在自行履帶的底盤上。儘管這些要求意味著萊茵金屬公司要徹底改動前方案,但對複雜機械有天然興趣的德國設計師卻因此而熱情高漲。1937年8月“4號方案”出台,火炮口徑降到600毫米,炮彈重2噸,裝葯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標準射角55°~75°,採用履帶式自行底盤。底盤是個有爭議的部分。設計師曾堅持把火炮拆卸成幾部分運輸會更方便,但組裝時間卻不止6小時,所以最終該炮採用了履帶式自行底盤。很快,軍方就以“040號設備”的制式號批准生產。這是一位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負責參與生產指導的炮兵將軍卡爾·貝克。他對這種重炮寄予厚望。他認為一旦集中使用數門重炮肯定是堅無不催。不過他擔心生產進度趕不及戰爭爆發,於是建議打破先預產再量產的常規,先生產6門火炮。在他一再堅持下,這個完全打破標準程序的建議得以通過。6門火炮按時完工。這也是將這種重炮命名為“卡爾”的原因。6門“卡爾”重炮從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爾”的統稱外,每門炮都還具有極具北歐神話色彩的個性化名字。一九四零年五月,樣車開始進行各類試驗,不久萊茵金屬公司有展示了“卡爾”必不可少的四號坦克底盤彈藥搬運車。這種搬運車安裝了機械吊臂和特殊的炮彈運輸夾,可以在戰場上直接為臼炮補充彈藥。 “卡爾”起初裝備的是8.44倍口徑600毫米臼炮,但是設計時留出了餘地因此也可換裝11.5倍口徑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一開始“卡爾”使用的是彈長2.511米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彈,重2.17噸,內裝280千克高爆炸藥。這種炮彈有1號和4號兩種發射葯可選擇,1號發射葯可打2840米遠,4號發射葯能打4320米。新式的輕型混凝土穿甲彈於1942年服役,彈長1.991米,彈重1.7噸,內裝200千克高爆炸藥。雖然裝彈藥量減少了,但新型的5號和9號發射葯使其射程可達6640米、彈頭在飛行末段垂直下落,最大可擊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層,然後在延遲引信作用下爆炸。每門“卡爾”臼炮配19人的炮班,其中指揮官1人,炮手18人,另外底盤還需要正副駕駛員各1人。在戰爭末期,每兩門“卡爾”炮編成一個連,但是在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戰況下基本沒有作用。炮戰中最忙碌的還是炮手。尤其是每次發射后都要將炮管恢復水平位置才能再次裝填。不知是設計時的一個疏漏,還是有意之為,火炮俯仰居然要炮手像操作普通的野戰火炮那樣靠手轉動搖柄來實現。在激烈的野戰條件下轉動105毫米或155毫米的榴彈炮的搖柄都已經十分辛苦了,何況是超級大炮。在這種強負荷的作業強度下,炮手即便竭盡全力,炮身每次俯仰動作也要耗時4~6分鐘。臼炮的操典規範上寫明的標準火炮射速為6發/小時,即使每十分鐘發射1發炮彈,這也應該考慮了手動搖柄這一因素。相比而言裝填還算輕鬆。“卡爾”是后裝填,送彈等環節都有液壓機械助力,通常先用4號彈藥輸送車將2噸多重的彈頭吊到炮尾再用專門的推桿推彈入膛,最後塞入發射葯。 “卡爾”它自身只能攜帶兩發炮彈:炮膛一發、後部吊車一發、彈藥搬運車最多可載4發炮彈。戰役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 這是一次長達250天的戰役。當德軍對要塞久攻不下時,1942年3月,第833重炮營又奉命支援塞城攻堅,4月18日,幾輛“卡爾”到達指定射擊位置的151高地附近。德軍第22工兵連用了22天為它構築射擊陣地。其間,德軍運去了72發重彈和50發“輕彈”。6月2日起,這種“超級巨炮”開始轟擊。在半個月的時間內,這122發彈全部打完。後來又運去79發彈,射佔75發。在“卡爾”巨炮和“多拉”大炮的轟擊下,一些構築極為堅固的蘇軍炮台和地下彈藥庫被摧毀。完成任務后,第833重炮營安全撤離。鎮壓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日,波蘭人民起義軍對德國佔領軍發動了規模浩大的武裝起義。只幾天時間,起義軍便佔領了許多重要市區,德國人有些吃不消,隨即調集重兵鎮壓華沙起義軍,先後調去裝備卡爾巨炮的第628、428重炮兵連。德國佔領軍在給總部的報告中稱,攻擊非常成功。卡爾巨炮參加的最後的戰鬥是1945年4月11日第428重炮兵連在柏林以南50千米處迎擊蘇軍的進攻。從一九四零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一年八月,萊因金屬公司一共建造了六門卡爾臼炮,並分別起名為:一號“亞當”、二號“夏娃”、三號“多爾”、四號“奧丁”、五號“洛奇”、六號“迪沃”。

卡爾數據

“卡爾”臼炮
“卡爾”臼炮
全長 : 11.15m
寬 : 3.16m
高 : 4.78m
重量 : 124噸
發動機 : Dimler-Benz MB507 Desel (580PS)
最高速度: 10Km/h
最大行程 : 40Km
口徑 : 600mm
炮管長 : 5m
炮重 : 28.4噸
射擊縱向角度 : -0到 +70 度
射擊橫向角度 : 左 4 度, 右 4 度
重磅炮彈炮彈重量 : 2.2t
炮彈初速 : 220m/sec
射程 : 3,260 - 4,320m
輕炮彈炮彈重量 : 1,575Kg
射程: 6,6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