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明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員

周光明,男,博士,博士生導師,1970年7月生,湖北枝江縣人;1994年6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系。

2015年3月調入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長期從事重離子束輻射生物效應機理研究,先後承擔科技部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幹細胞先導專項等。在Cell Cycle、Cell Death & Disease、RNA Biology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6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項。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94年6月蘭州大學生物系學士
2001年7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

工作經歷

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於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進修日語;
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於日本千葉大學做訪問學者;同時於日本國立放射醫學綜合研究所以協力研究員身份開展合作研究;
2003年11月至2005年9月於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后;
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后;
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低劑量輻射生物學效應機理等研究工作。
2007年3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暨“引進國外傑出人才”項目,回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2015年3月調入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長期從事重離子束輻射生物效應機理研究,先後承擔科技部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幹細胞先導專項等。在Cell Cycle、Cell Death & Disease、RNA Biology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6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項。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輻射生物學
1. 空間輻射生物效應及其機理研究;
2. 重離子治癌機理研究;
3. 非編碼RNA對輻射生物效應的調控作用;
4. 抗輻射藥物的研發。
主要工作與獲得的成果
1.先後參與完成科技部“國家攀登計劃(B)”子項目“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基礎研究”、中科院院長特別支持項目“重離子治療淺層腫瘤的試驗裝置及細胞和動物實驗”、中科院“西部之光”項目“重離子誘變品種改良及細胞輻射敏感性的分子機理研究”等課題,負責細胞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為重離子治癌技術的臨床應用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並以DNA雙鏈斷裂為主要生物學終點探討了細胞輻射敏感性機理,從生物學角度驗證了重離子束在腫瘤治療方面的優勢。
2.在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資助之下,研究黑色素瘤與鱗狀細胞癌輻射敏感性差異的分子機理,發現細胞對輻射誘導的G2期阻滯的逾越能力與細胞的輻射敏感性呈明顯的相關性。
3.從細胞存活、基因突變和細胞周期調控等方面研究了褪黑色素的防輻射效果,發現褪黑色素對高、低LET輻照的防護效應都與輻照劑量有關,對低劑量輻照的防護效應並不明顯。
4.模擬太空輻射環境,研究高能質子和高能鐵離子混合輻照對人正常細胞的影響,發現兩種輻照的時間間隔較小時,混合輻照存在很強的協同效應,細胞惡性轉化率顯著高於理論值;如果時間間隔較長,協同效應則不存在。此結果對正確評估宇航員可能遭遇的輻照風險有重要意義。
5.單個等位基因正常,在一般情況下足夠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但受到外界刺激時,雜合基因無法表達足夠的功能性產物與細胞損傷組成有效的網路以激活下游相關通路,如DNA修復通路、細胞周期關卡、凋亡通路,等等;結果導致受損傷細胞逃脫監控,將損傷傳遞給子細胞,最終導致細胞轉化、腫瘤發生。如果該雜合基因下游有一個或多個其它的雜合基因,細胞轉化幾率將大大提高,腫瘤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採用同胎ATM/BRCA1雙雜合、ATM單雜合、BRCA1單雜合和野生型四種小鼠成纖維細胞為實驗模型,測定輻照誘導的細胞轉化、DNA修復、細胞凋亡、細胞周期等相關生物學參數,研究相關蛋白因子的表達與激活,證明了上述假設。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
1998年中科院劉永齡獎學金中科院劉永齡獎學金
2001年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中科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