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法則
2007年Tom Shankland執導電影
要命法則
隨著調查的深入,一個潛伏在城市內多年的臭名昭著的黑幫團伙浮出了水面,而艾迪似乎和這個團伙里一名叫丹尼爾(艾什雷·沃特斯 Ashley Walters 飾)的男人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海倫發現,隱匿在黑暗中的兇手似乎想通過在屍體上留下奇怪的符號給出什麼線索,而艾迪不堪回首的過往正隱藏在這些線索當中。
演員表
角色名 | 演員名 | 配音 | 備註 |
---|---|---|---|
Eddie Argo | Stellan Skarsgård | ||
Helen Westcott | Melissa George | ||
Daniel Leone | Ashley Walters | ||
Pierre Jackson | Tom Hardy | ||
Gelb | Paul Kaye | ||
Jack Corelli | John Sharian | ||
Jean Lerner | Selma Blair | ||
Alice Jackson | Barbara Adair | ||
Trucker (as Peter Balance) | Peter Ballance | ||
Elly Carpenter | Sally Hawkins | ||
Sharon Williams | Lauren Hood | ||
Jamal Osman / Khaled Osman | 'Sean' Brian Jordaan | ||
Alison Lerner | Sheila Kerr | ||
Wesley Smith | Michael Liebman | ||
Dominic Carpenter | Joshua O'Gorman |
職員表
總導演 | Tom Shankland |
---|---|
副導演 | Adam Ackland、Marco Ciglia、Barry Keil、Ani Williams、Brian Wray |
藝術指導 | Nigel Pollock |
造型設計 | Ashleigh Jeffers |
編劇 | Clive Bradley |
服裝設計 | Maggie Donnelly |
視覺特效 | Perry Costello(特技師) |
攝影 | Morten Søborg |
配樂 | David Julyan |
剪輯 | Tim Murrell |
影片的創作緣起
《要命法則》的編劇克里夫·布萊德利說:‘有時候我會出現一些突發的靈感,我看了很多普及科學的文章,偶然間看到這本關於進化論的書,主題是一個數學算式:WδZ或W△Z。這是由美國人口遺傳學家喬治普萊斯(生於1922年,卒於1975年)所演繹出來的算式,理論上是要證明自然界沒有真正的利他主義存在,沒有所謂的無私這回事。普萊斯在發現這個理論之後,自己也覺得非常不安,他下半輩子都在拚命地想證明自己的理論是錯的。最後,他把所有的財產捐給貧窮的人,終至無家可歸的地步,在倫敦的一間破房子里用指甲刀自殺了。’
布雷德利又說:‘我發現這個算式的整個概念,都是和著迷於原始動物行為有關。普萊斯不願意相信世間竟然如此地冷酷,最後為了駁斥這個理論而慘死。我想在情緒的討論中強調他的理論,這應該是驚悚片的絕佳基本架構。我喜歡這個類型的電影和社會元素結合,探討相關的議題,比如最好的例子就是“黑色電影”這個類型。《要命法則》本來就是一部黑色電影,利用劇中人物被迫面對的駭人抉擇,表達出一些極端的理念。
最早看到《要命法則》這部劇本的人,就是導演湯姆·夏克倫,布雷德利說:‘我們是1997年在國家電影學院認識的,當時就發現我們有共同的喜好,我們倆都學到了電影的黑暗面,對於混亂情緒的認知,遠多過於拍攝電影的技巧。我們密切合作五年,創作了這部劇本,湯姆對於一些性格的描寫非常講究,他對細節的敏感度很高,也知道要怎樣才能符合觀眾的期望。發生了接二連三的兇殘命案,這一切都是有根據的。湯姆最大的貢獻就是強調了暴力的層面,讓暴力製造出更大的衝擊。’
湯姆·夏克倫說:‘我和克萊夫在電影學院的時候,創作了一部恐怖短片,名叫“影子”,於是發展出密切的合作關係,所以當他要我看《要命法則》的劇本時,當時的片名是《魔鬼代數》(The Devil’s Algebra),我就很喜歡他的原始概念了。在暴力和性愛劇情轉折的背後,是巧妙的探討人性。克萊夫偷偷把感人又曲折的愛情故事,結合在黑暗的殘虐恐怖驚悚片中,這個點子讓我大為動容。我在劇本發展中的角色,是要確定在視覺和戲劇層面都有探討到主題和人物,能感動和挑戰驚悚片的觀眾,同時又能刺激他們思考,或者你也可以說是少點閑聊,多來點追逐和折磨虐待的橋段。
在劇本成形了以後,夏克倫和布雷德利開始四處向可能合作的製作人們推銷,夏克倫說:‘可是出資的人都不太感興趣,因為當時不覺得這部劇本有跟上流行。這是個愛情喜劇和英式幫派電影的時代,然後亞洲的極端電影又突然變成了藝術院線,而《奪魂鋸》和《恐怖旅舍》又橫掃了全球的票房,我們的劇本就頓時變得有趣又商業化了,從“不要,我們絕對不會拍那種連環虐殺的電影”,變成了“再說一遍那個有趣又原創的構思是什麼?”如果我們來推這部片,搞不好就會說“這是當《奪魂鋸》遇上《火線追緝令》!”這是我和克萊夫一起跋涉的漫長旅程,我們真的需要找幾位同樣愛好這個題材的盟友。’
Vertigo Films的製作人詹姆斯·理查森和艾倫·尼布洛,也投入了這個行列。詹姆斯·理查森說:‘湯姆·夏克倫的經紀人,把劇本寄來公司給我們看,我帶著去渡蜜月的時候看。在那個地方讀這種劇本並不是很理想,這個我承認啦!不過我看了以後嚇得當天晚上睡不著覺,隔天我打電話給我的製作夥伴艾倫尼布洛,叫他一定也要看看,這絕對是適合我們拍片的素材,他也真的看了,看完以後和我一樣興奮。’
海倫·韋斯考這個角色是由梅利莎·喬治所飾演的,她隨著每一個版本而成長,剛開始就觀眾的角度來看,是屬於故事中比較黑暗的一面,也是艾迪身邊的謎樣人物,夏克倫補充道:‘因為艾迪是整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中,最主要的謎之一,觀眾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冷靜地觀察所有的事件,所以我們要找個比較不複雜的人,這樣的敘事觀點才不會壓過故事的主軸。海倫的心態和質氣,都是讓觀眾融入在故事中,慢慢發掘恐怖事實的最佳方法。’加入傑爾伯醫生這個新角色,是因為‘我們覺得要把W△Z這個等式人性化,傑爾伯醫生就是我們的代言人喬治普萊斯,從警方在網路上查到的文章,或是從專家提出的什麼平面研究報告,讓觀眾得知這個等式就太無聊了,在故事的進展過程中,透過傑爾伯醫生這個角色得知這個等式,看著他用巨蟒和不同品種的猴子,進行對利他主義的恐怖研究,這樣就有多趣了。’
故事最大的改變,可能是決定把拍攝地點從倫敦移往紐約,詹姆斯·理查森說:‘我一直覺得幽閉恐懼的氣氛,在美國會比在英國更容易營造出來。大蘋果城有種“死亡願望”的恐怖氣圍,而且也表示我們可以召集更國際化的演員陣容,讓《要命法則》成為我們公司第一部以美國為場景的電影,我們大家都引領期盼。’
湯姆·夏克倫回憶說:‘克萊夫寫的是以倫敦為背景的故事…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主題是隨處可見的,故事在哪裡都可能發生,尤其是自私和壓榨利用的主題,在美國的環境中都比較能引起共鳴。我們和Vertigo之間是合作的關係,他們對這部電影是野心勃勃又誠心誠意,我們欣然接受他們轉移地點的提議。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事,就是故事中的這個城市,要反映出角色的恐懼和孤立感。’
《要命法則》的選角
詹姆斯理查森說:‘我們早就知道《要命法則》的劇本紮實又刺激,呈現出描述寫實和個性分明的人物,所以我們要盡量找到最適合的演員。一有好的素材,消息當然很快就會傳出去,國際影壇的知名演員都開始毛遂自薦。這是演員夢寐以求想拍的電影,就題材而言是滿不尋常的,也很少人猜得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更猜不到連續殺人魔的身分。劇情發展都是無法預知的,讓很多演員都覺得興奮。’
瑞典的超級巨星斯特蘭·斯卡斯加德,是第一個收到理查森寄的劇本,因為他們在2000年就合作過《吻兩下打兩槍》。這位演過《神鬼奇航》的演員說:“我們拍完那部片就變成了好朋友,跟朋友合作永遠都是一大樂事。我本來就在找和我以前拍過的那些票房鉅作截然不同的劇本,所以我發現《要命法則》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而且黑暗的層面寫得很好。片中環繞著核心等式的倫理、道德和存在主義的疑問愈多,故事的震撼衝擊也就愈大。”
他又說:“艾迪·亞哥這個角色讓我想起我在《針鋒相對》中飾演的警察。這部片的劇情愈發展到片尾的高潮,就出現了愈恐怖和愈殘暴的轉折。這個角色的特質和性格都很有趣,我迫不及待想詮釋。當然,他剛開始是個強悍的警探,可是後來就看到他堅強的外錶慢慢裂開了。我覺得能隨著這個角色起伏,絕對是值回票價的事。”
他補充道:“艾迪是個滿肚子秘密的人,他背著很多私人的包袱在過日子。我對這個角色的詮釋,是把他演成一個壓抑自己情緒的人,冷靜的外表下隱藏的是波濤洶湧的暗潮,所以我剛開始沒有表現得太多,但是他嚴謹的性格慢慢地崩裂,到了片尾出現令人震驚的結局,把他剖了開來,直到他在身心兩方面都赤裸裸地呈現出來。”斯特蘭·斯卡斯加德說:“我這個人比較沒自信,要從創意小組那兒得到背書,才能確定露骨的殘殺片段拍得夠逼真寫實,所以《要命法則》不只是殺人的恐怖片,不只有血濺四處的殘暴而已,還有更強烈的心理學基礎,絕對是深入探討恐懼狀態下的基本人性。我本來是不認識湯姆夏克倫的,但是我以前和第一次執導的導演合作過,一旦我發現我們對於折磨虐待的詮釋是有同感的時候,我就鬆了一口氣。湯姆能把故事講得很深入,他也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表現得很好,我對這種事的直覺是從來都沒失誤過的。”
湯姆·夏克倫又說:‘我在看過斯特蘭·斯卡斯加德演出《破浪而出》之後,就深深愛上了他的演技。他很會傳達思想、秘密和感情,不用做太多動作就能辦得到,真不愧是優秀的好演員。跟他合作也是很棒的經驗,如果沒有史戴倫,這部電影就很難拍成了。他是個重要的角色,非常聰明、慷慨大方、標準又很高,在很多場合都是拜他所賜,我才沒有大出洋相。在通過了史戴倫的幾項考驗之後,他不管遇到什麼事都很樂意嘗試,不管在當時看起來多極端或多不恰當都無所謂,他反正就是個演技派的好演員,其他演員也都很喜歡和他合作。’
《要命法則》的特殊化妝效果和暴力
如何在想像得到的最恐怖的情境中,呈現出一位母親殺死自己的小孩,還有雙胞胎如何殺死自己的攣生兄弟,這些都是《要命法則》的創意小組面對的挑戰。湯姆夏克倫說:‘為了說服觀眾母親可能會扳開關殺死親生小孩,只為了自己保命,這樣的暴力要讓觀眾產生共鳴,想像自己在那種情況下也會做出同樣的事,同時我們又不想把暴力搞得太噁心,不希望觀眾只想轉頭看向旁邊,結果把重要的情節給漏掉了。’最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就是特效化妝設計師保羅·海耶,他協助構思了在刑求室里的一些最血腥的畫面。
海耶(《深入絕地》、《突變末日》)說:‘我在幫Vertigo Film拍《亡命英倫》的時候拿到這部劇本,我看了以後很喜歡,因為暴力的片段都有加分的效果,探討的是扭曲的心態搞破壞的手段。當我聽說史戴倫史柯斯嘉和莎瑪布萊兒都要演出的時候,我就決定我非參與不可了。’
他又說:‘我和湯姆坐下來看不同的電影,當成討論虐待心理學的參考。我不想和《奪魂鋸》或《恐怖旅舍》一樣只用單一種方法,因為我覺得《要命法則》對於痛苦元素的著墨,多過於殘暴的行徑。能和湯姆合作是很棒的一次經驗,因為他很樂於接受別人的意見。不過很奇怪,我雖然不覺得我們有用什麼極端的視覺效果來處理,但是《要命法則》還是我參與過最血腥的一部電影。’
湯姆·夏克倫補充道:‘我不希望電影里出現以前有過的橋段,我們要想辦法和其他恐怖片作出區別,而我也不想被人指涉有抄襲的嫌疑。我們一定要讓觀眾覺得看了這部電影,是走入恐怖片未知領域的獨特旅程。我們很快就排除了肢解的橋段,有一部分是因為《恐怖旅舍》就有類似的場面了,可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保羅說過的,這種事“珍勒納”根本就做不出來。’
就是珍·勒納這個角色,設下了夏克倫所解釋的虐待流程。夏克倫說:‘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要發明各種殘虐的方法,讓這個情非得已的女性連續殺人魔,用酷刑折磨來考驗愛情。她的親身經歷對她的行徑有什麼影響?於是我和保羅想出了許多情境,包括她可能會用釘子釘進被害人的指甲裡面,有趣的是她有很多方法都不會讓被害人流太多的血,可能是她自己也會怕血吧。把釘子釘進指甲底下,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刑求方法。光是想到鐵鎚和釘子,我就會聯想起珍過去是個童書的插畫家,我能想像她把插畫釘在家裡的牆上,也是用那樣的鐵鎚和釘子。折磨人的手法終究還是要和角色本身有關,不能只是為了營造恐怖氣氛才刻意做出來的。’
對於夏克倫提到的這些想法,莎瑪·布萊兒都深表同感,她說:“珍對於她做的一些心理層面的事,自己都是深惡痛絕,我們都認為她理所當然會把她的刑求工具都藏起來,不會引人注意。她不是把折磨用在性虐待的快感上,而是想知道關於被害人的一些私密想法。莎瑪想到了一個靈感,她建議珍一度還嘔吐,突然受不了眼前的畫面,對自己的行為覺得噁心。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因為這是一種本能反應,也讓人看出她好歹還有一點人性。莎瑪在她自己被強暴的那場戲,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原本是打算完全從珍的觀點來看,這樣莎瑪就不必做什麼高難度的動作了,可是她不認同,堅持在關鍵時刻她要親自上場,所以這部電影也就多了一個重要的層面,那就是在殺人魔做出最駭人的行徑時,也要強迫別人對殺人魔產生認同感。”
要命法則劇照
製作機構 | Vertigo Films The Film Council Ingenious Media [英國] |
發行機構 | All Interactive Distribution Vertigo Films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 ARM Distribution Contender Entertainment Group Dimension Extreme Dutch FilmWorks (DFW) [荷蘭] Filmes Lusomundo [葡萄牙] Genius Products Lizard Cinema Trade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Square One Entertainment Svensk Filmindustri (SF) ABVertigo Films [英國]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土耳其 | 2008-08-12 |
瑞典 | 2008-06-26 |
荷蘭 | 2008-05-02 |
西班牙 | 2008-02-22 |
英國 | 2007-11-16 |
德國 | 2007-08-26 |
法國 | 2007-08-20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