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淋巴結炎

腹膜后淋巴結炎

腹膜后淋巴結炎是一種感染性淋巴結疾病。小兒、結核患者、長期感染病史者易患該病。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結核桿菌感染腹膜后間隙導致。臨床表現為發燒、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腹膜后淋巴結炎以藥物治療為主,手術治療為輔,經及時合理治療后可治癒。長期患病可引起腸麻痹、門靜脈高壓、膽道梗阻和瘺管形成等,結核導致的腹膜后淋巴結炎可引起胃腸道、腹腔及肺部的結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和預后。腹膜后淋巴結炎經及時合理治療後效果好,可治癒,但結核引起的腹膜后淋巴結炎可遷延不愈,反覆發作。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一般認為是細菌、病毒或結核桿菌感染腹膜后間隙導致。腹膜后結核是腹膜后感染的常見病因。
● 原發感染源於病原體的血源性播散,引起腹膜后的感染。
● 繼發感染則由周圍器官感染的直接蔓延或損傷引起。

癥狀


● 腹膜后淋巴結炎因感染病原體不同有急性和慢性兩種。
● 急性腹膜后淋巴結炎
● ● 高熱、寒戰,測體溫可達39~40℃,伴有腹痛腹脹、腰背痛、噁心、嘔吐。
● 慢性腹膜后淋巴結炎
● ● 起病多緩慢,癥狀不典型甚至無癥狀。主要症腹部持續性或陣發性隱痛或脹痛,伴有低熱、噁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等。

檢查


● 腹膜后淋巴結炎的檢查主要實驗室、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可提示感染病原體類型,需專業醫生判別,方便快捷,但無特異性。
● 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可提示細菌尤其是結核感染。
● 結核抗體或結核菌素試驗:陽性提示結核感染。

影像學檢查

● B超:可測量腹膜后淋巴結大小,無輻射,且價格低廉。
● X線和CT:可發現炎性淋巴結,周圍組織情況。

病理學檢查

● 可通過超聲引導穿刺淋巴結,取得組織,送病理學檢查輔助診斷,或通過手術切除淋巴結後送病理學檢查,可明確診斷,排除其他疾病,但手術切除會引起身體創傷。

診斷


● 醫生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病史:患者有結核、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病史。
● 臨床表現:通常起病急,以寒戰、發燒、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為主要癥狀。
● 實驗室檢查:提示相關病原體感染,血沉增快。
● 影像學檢查:提示腫大發炎的淋巴結。
● 病理學檢查:活檢病理提示淋巴結炎,確診淋巴結炎。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發燒、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癥狀,容易與腹膜后淋巴結炎混淆,這些疾病有淋巴瘤、胰腺癌、淋巴結增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腸炎、腹部盆腔的腫瘤和炎症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問診、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主要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 藥物治療
● ● 主要是針對病原體種類給予相應抗感染藥物(如頭孢他啶、頭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異煙肼、利福平、氟康唑等)或抗結核藥物。用藥時間較一般感染長,但合理用藥后可治癒。
● 手術治療
● ● 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淋巴結過大壓迫周圍組織和神經者,通過手術將炎性淋巴結切除,療效較快,但費用高,患者需要承受手術的壓力及疼痛。

危害


● 長期患病可引起腸麻痹、門靜脈高壓、膽道梗阻和瘺管形成等,結核導致的腹膜后淋巴結炎可引起胃腸道、腹腔及肺部的結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和預后。

預后


● 腹膜后淋巴結炎經及時合理治療後效果好,可治癒,但結核引起的腹膜后淋巴結炎可遷延不愈,反覆發作。

預防


● 日常生活注意衛生,及時治療結核、肺炎、手足癬等疾病。
● 出現發熱、腹痛等癥狀時及時到醫院就診。
● 新生兒按要求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