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鼻炎

小兒鼻炎

小兒鼻炎是指小兒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發生的炎症。好發於鼻腔衛生較差、患有鼻腔或全身性慢性疾病、有過敏體質的兒童。可以分為小兒急性鼻炎和小兒慢性鼻炎,它們的原因有所不同。急性鼻炎的主要癥狀為鼻塞、打噴嚏、流鼻涕、頭痛等,部分患兒可伴發熱;慢性鼻炎的主要癥狀為鼻塞、嗅覺失靈等。治療方法有:避免接觸過敏原、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小兒鼻炎可導致鼻腔狹窄而影響通氣,嚴重者可能會使得全身各組織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氧,出現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周期性頭痛、頭昏、視力下降、學習成績下滑等癥狀,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長期張口呼吸不僅會因為空氣刺激咽腔導致咽炎,還會使孩子形成面部畸形,即“鼻炎面容”,影響孩子的外貌美觀。積極治療后,預后一般較好。感染性鼻炎的治療效果較好,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

就診科室


● 小兒內科或兒科、耳鼻咽喉科

病因


● 小兒鼻炎可以分為小兒急性鼻炎和小兒慢性鼻炎,它們的原因有所不同。
● 小兒急性鼻炎
● ● 主要為病毒感染或者在病毒感冒的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常見的誘發原因主要是受涼、過勞、維生素缺乏等,其他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腔慢性疾病。
● ● 受涼的情況多見於氣溫突變之時,小兒衣服加減不及時;或者睡眠時小兒掀開了蓋被而受涼;或者小兒玩冷水、赤腳貪玩而受涼等。
● 小兒慢性鼻炎
● ● 多由急性鼻炎反覆發作或未徹底治療演變而來。
● ● 鼻腔及鼻竇的慢性疾病、鄰近組織的感染、鼻腔的用藥不當或過久等,也可以引起慢性鼻炎。
● ● 全身因素如全身的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等,也可以引起慢性鼻炎。
● ● 還與腺樣體的慢性炎症有關。

癥狀


● 小兒鼻炎可以分為小兒急性鼻炎和小兒慢性鼻炎,它們的具體表現如下。
● 小兒急性鼻炎
● ● 初起時鼻腔內乾燥、刺癢、打噴嚏,全身癥狀有頭脹、頭痛或頭暈、畏寒、發熱、不思飲食等。
● ● 接著出現鼻腔堵塞及流清水樣鼻涕,可有流淚、結膜充血、咽痛、耳堵、耳輕微疼痛、咳嗽、說話帶鼻音等癥狀。
● ● 起病後7~10天,全身癥狀可逐漸消退,鼻涕變成黏膿性或膿性分泌物。
● 小兒慢性鼻炎
● ● 主要癥狀是鼻塞。常呈交替性鼻塞,一般白天活動時鼻塞減輕,晚間重一些,冬季鼻塞重。典型表現為睡眠側卧時,下側的鼻腔阻塞,上側鼻腔通氣良好,當卧向另側后,鼻塞又出現於另側鼻腔。
● ● 除鼻塞外,可有鼻分泌物稍增多,會出現耳堵、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
● ● 有些患兒還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頭痛、嗅覺、味覺差等癥狀。

檢查


● 確診小兒鼻炎的檢查主要有體格檢查、鼻鏡檢查、變應原檢查、血常規檢查等。
● 體格檢查
● ● 是藉助光源對鼻部進行觀察,可以看到鼻黏膜的大致狀況,有利於判斷病情。
● 鼻鏡檢查
● ● 可以更詳細的看到鼻腔和鼻黏膜的基本狀況,能幫助診斷。
● 變應原檢查
● ● 可以發現鼻炎是否由過敏引起,以及引起過敏反應的致敏原。
● 血常規檢查
● ● 可以觀察到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有利於判斷血液的狀況和診斷疾病。

診斷


● 主要通過臨床表現、鼻鏡檢查等進行診斷。
● 有鼻塞、鼻癢、打噴嚏、流鼻涕、頭暈、頭痛等癥狀。
● 鼻鏡檢查:發現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有水樣分泌物。

鑒別診斷


● 流感、急性傳染病等,與小兒鼻炎有著相似的癥狀。當你發現孩子出現鼻塞、鼻癢、打噴嚏、流鼻涕、頭暈、頭痛等癥狀時,不要自行診斷或用藥,應該儘快帶孩子到醫院就診,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鼻鏡檢查、血常規檢查等進行診斷和針對性的治療。

治療


● 小兒鼻炎的治療方法有:避免接觸過敏原、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 避免接觸過敏原
● ● 如果變應原檢查發現了引起鼻炎的致敏原,就需要遠離這些物質,以免再次誘發。
● 藥物治療
● ● 鼻腔內點用0.5%~1%麻黃素液,或者點用含有抗生素的復方麻黃素液,可以減輕鼻塞、利於引流。
● ● 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葯、抗白三烯葯、鼻用減充血葯、抗膽鹼葯等,可以緩解鼻塞、鼻癢癥狀。
● ● 使用花粉阻隔劑,可以減少或阻斷鼻黏膜與各種變應原接觸,從而減輕或消除癥狀。
● ● 通過用反覆和遞增變應原劑量的方法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特異性變應原等脫敏治療,可以提高患者對致敏變應原的耐受能力。
● ● 鼻腔鹽水沖洗,可以降低鼻黏膜局部的變應原濃度,緩解癥狀。
● 手術治療
● ● 對部分藥物和(或)免疫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考慮進行選擇性神經切斷術,包括翼管神經切斷等。

危害


● 影響生活和學習
● ● 小兒鼻炎可導致鼻腔狹窄而影響通氣,影響呼吸功能。
● 引起面部畸形
● ● 長期張口呼吸不僅會因為空氣刺激咽腔導致咽炎,還會使孩子形成面部畸形,即“鼻炎面容”,影響孩子的外貌美觀。

預后


● 積極治療后,預后一般較好。感染性鼻炎的治療效果較好,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可有效緩解癥狀。

預防


● 小兒要經常活動、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
● 不要偏食、營養要均衡。
● 注意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 本病流行期間,盡量不去公共場所,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