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血管損傷

四肢血管損傷

四肢血管損傷是一種常見的損傷性血管疾病。四肢血管損傷常見於各種外傷,經常從事室外體力工作人員高發。骨折、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等傷及四肢血管是四肢血管損傷的常見病因。四肢血管損傷的常見癥狀是受損傷部位出血、淤血、血腫,動脈、足背動脈等搏動消失或微弱、休克等。四肢血管損傷的治療主要包括急救處理及手術治療兩個方面。血管損傷后,以及術中、術后也應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四肢血管損傷嚴重者可造成肌間隔高壓,導致肢體劇痛、明顯腫脹,以及感覺和運動障礙,且有無法解釋的發熱和心率加快。預后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早期、規範治療,有利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或外科

病因


● 四肢血管損傷的病因主要包括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

直接損傷

● 銳性損傷,如刀傷、刺傷、槍彈傷、手術及血管腔內操作等開放性損傷。
● 鈍性損傷,如擠壓傷、挫傷、外來壓迫(止血帶、繃帶、石膏固定等)、骨折斷端與關節脫位等,大多為閉合性損傷。

間接損傷

● 包括創傷造成的動脈強烈持續痙攣。
● 過度伸展動作引起的血管撕裂傷。
● 快速活動中突然減速造成的血管震蕩傷。

癥狀


● 創傷部位出血、搏動性血腫、肢體腫脹、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都是四肢動脈或靜脈損傷的臨床徵象。主要癥狀如下:

出血

● 肢體主要血管斷裂或破裂均有較大量出血;
● 開放性動脈傷出血呈鮮紅色,多為噴射性或搏動性出血;
● 閉合性主要血管損傷時,損傷部位肢體常因內出血而顯著腫脹。
● 損傷時間稍長者有廣泛皮下淤血。
● 有時形成張力性或搏動性大血腫。

肢體遠端供血障礙

● 主要表現為肢體遠端動脈(如橈動脈、足背動脈等)搏動消失或微弱。

檢查


● 確診四肢血管損傷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和術中探查。

超聲多普勒

● 是四肢血管損傷最常規的輔助檢查手段。

CTA

● 能顯示血管損傷的部位及範圍,對動脈損傷的顯示優於靜脈。

血管造影

● 適用於血管損傷的臨床徵象模糊的可疑患者。
● 或有明確的血管損傷臨床表現,但需明確損傷部位和範圍。
● 為選擇術式提供依據的患者。
● 根據傷情,選擇在術前或術中施行。

術中檢查

● 術中主要辨認血管壁損傷的程度和範圍。

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損傷部位出血、血腫、遠端供血障礙等典型臨床表現。
● 結合上述輔助檢查的陽性結果。
● 術中探查情況來診斷四肢血管損傷的。

鑒別診斷


● 四肢血管損傷后形成的血腫應與膿腫鑒別。血管損傷后,出血停止后傷口會在幾天至幾星期後發生血腫或假性動脈瘤。由於血腫壓迫周圍神經可引起疼痛,也有水腫浸潤可誤診為膿腫。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多普勒等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四肢血管損傷的處理包括急救止血及手術治療兩個方面。

急救止血

● 創口墊以紗布后加壓包紮止血。
● 創傷近端用止血帶或空氣止血帶壓迫止血,並記錄時間。
● 止血帶使用最多30分鐘,必須鬆開一次,以防遠端肢體壞死。
● 損傷血管顯露於創口時可用血管鉗或無損傷血管鉗鉗夾止血。

手術處理

● 手術處理的基本原則是手術清創,處理損傷血管。
● 手術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傷的清創術、血管損傷的修復以及血管結紮術。
● 術后應嚴密觀察血供情況,超聲定期檢測,如發現吻合口狹窄或遠端血管阻塞,需立即糾正。
● 如出現肢體劇痛、明顯腫脹,以及感覺和運動障礙,且有無法解釋的發熱和心率加快,提示肌間隔高壓,應及時作深筋膜切開減壓。
● 術中、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 每隔24~48小時觀察創面,一旦發現感染,應早期引流,清除壞死組織。

危害


● 四肢血管損傷如若不及時止血,最危險的併發症就是引起機體休克。
● 出血較多者因血容量減少,可出現低血壓並導致休克。

預后


● 四肢血管損傷的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傷口大小、出血量多少、自身凝血水平、基礎身體狀況等。
● 及時止血以及後續處理(包括手術)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預防


● 戶外活動時避免外傷。
● 不可避免的的室外作業時儘可能的準備好防護措施,佩戴好護具。
● 適當的身體鍛煉可以增強肌肉組織對四肢血管的保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