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吐葯

涌吐葯

凡以促使嘔吐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涌吐葯。

本類中藥多為酸苦,可促使體內所停留的毒物、痰涎、宿食等通過嘔吐的方法予以排除。本類藥物作用強烈,大都具有毒性,用時慎用。涌吐葯止可暫投,中病則止,不可連服、久服。體質虛弱者及老人、小兒、婦女胎前產後,以及素患失血、頭暈、心悸、勞嗽喘咳等證者應慎用。

簡介


● 英文名稱:Emetic Medicinal
● 又稱:催吐葯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甜瓜蒂,味苦氣寒有毒,蓋此氣味純陰,功專涌泄。凡因熱痰聚膈,而見面目浮腫,咳逆上氣,皮膚水氣,黃疸濕熱諸症,則當用此調治,或兼它葯同入涌吐。如仲景合赤小豆之酸甘,以吐胸中寒邪,《金匱》瓜蒂湯,以治中暍無汗之類。(《本草求真》)

名詞解釋


● 促使嘔吐的藥物。

百科解讀


● 涌吐藥味多酸苦辛,歸胃經,具有強烈的涌吐作用,以促使嘔吐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滯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的各種病證,又稱催吐葯。

功效主治

● 本類藥物對於胃脘或胸膈以上的有形實邪,能因勢利導,使之迅速排出,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適用於誤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
● 或宿食停滯,尚未入腸,胃脘脹痛。
● 或痰涎壅盛,阻於胸膈或咽喉,呼吸急促。
● 或痰濁上涌,蒙蔽清竅,癲癇發狂等。

代表藥物

● 主要藥物有瓜蒂、常山、膽礬、藜蘆等。
● 瓜蒂藥性苦寒,有毒,歸胃經,有涌吐痰食、祛濕退黃的作用。
● 常山藥性苦、辛,寒,有毒,歸肺、肝、心經,有涌吐痰涎、截瘧的作用。
● 膽礬藥性酸、澀、辛,寒,有毒,歸肝、膽經,有涌吐痰涎、解毒收濕、祛腐蝕瘡的作用。
● 藜蘆藥性辛、苦,寒,有毒,歸肺、胃、肝經,有涌吐風痰、殺蟲療癬的作用。

注意事項

● 應用涌吐藥物,應對症下藥,《本草綱目》記載:“吐葯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 宜採用“小量漸增”的方法,切忌驟用大量藥物。
● 同時要注意“中病即止”,只可暫用,不可久服,以免中毒,或涌吐太過,導致不良反應。
● 凡年老體弱、小兒、婦女胎前產後等均當忌用。
● 因涌吐葯均有毒,且毒副作用較強,患者用藥后反應強烈,故現代臨床已很少使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