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外交夥伴關係層級中的最高層級
“戰略協作”在中國對外的夥伴關係中獨一無二。戰略協作指的是不僅兩國之間有普通合作,還涉及軍事等核心領域的合作,而且還在國際事務上協調立場,共進退。這是中國對外所有夥伴關係中的最高層級。
戰略夥伴關係不是戰略協作關係,區別在於後者在雙邊關係具體化后需要有後續活動,這就有類似於同盟性質了。但這兩種關係沒有親疏之別,只是後者會加劇國家間的信任感
1996年,中俄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是中國和外國建立的第一個夥伴關係。社科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孫壯志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認為,當時俄方非常想和中國建立更深的合作關係;中方也認為,單純的“睦鄰友好關係”已經不能涵蓋中俄關係的深度了。因此,兩國一致決定提升兩國關係的定位,在深度上,“戰略協作”比“睦鄰友好”更深,而“夥伴關係”指的是並非盟友但比普通關係更友好的關係。
2011年,中俄兩國一致同意在夥伴關係限定詞前加冠“全面”二字,以示合作領域多樣。
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中德),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歐盟、越南(2008)、寮國(2009)、柬埔寨(2010)、緬甸(2011)、泰國(2012)、澳大利亞(2014)、紐西蘭(2014)、伊朗(2016)),戰略夥伴關係(阿聯酋、土庫曼、捷克),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巴基斯坦),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印度(2005)、韓國(2008)、土耳其(2010)、阿富汗(2012)、斯里蘭卡(2013)),戰略夥伴關係(東盟(2003)、非盟(2004)),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孟加拉國(2010)),互惠戰略夥伴關係(愛爾蘭(2012)),全方位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比利時(2014)),全面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羅馬尼亞(2004)、保加利亞(2014)),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衣索比亞(2003)、克羅埃西亞(2005)、尼泊爾(2009)、剛果(布)(2013)、荷蘭(2014)、東帝汶(2014)),互利共贏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坦尚尼亞(2013)),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匈牙利(2004)、馬爾地夫(2014)、塞內加爾(2014)),合作夥伴關係(斐濟(太平洋島國地區重要合作夥伴2006)、阿爾巴尼亞(傳統合作夥伴2009)、加勒比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2013)、安地卡及巴布達(2013)),友好夥伴關係(牙買加(2005)),夥伴關係(中日韓三國(2008)),戰略夥伴關係(吉布地(2017))
不是夥伴的關係: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美國(2013))戰略互惠關係(日本(2006))
戰略夥伴關係最早在冷戰後俄美簽訂的《俄美夥伴和友好關係憲章》里提出,最終這種寄希望於西方的願望落空,俄羅斯國內民族主義力量上升,提出恢復大國戰略。
1996年4月,葉利欽訪華,提出與中國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1997年4月,江澤民訪俄,中俄雙方發表《關於多極世界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聲明》,從而帶動新的三角關係。
1997年10月,柯林頓政府時期確立的對華全面接觸政策,使得“中美共同致力於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與歐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係,同法國、英國建立起全面夥伴關係,同東盟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關係,與日本建立了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與中亞各國、加拿大、墨西哥和韓國也都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
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上半年印巴次大陸的核競賽,使中國與美國及西方大國的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
21世紀
2003年5月底,胡錦濤主席首次出訪,即選擇俄羅斯,充實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還樹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
2003年6月初,胡錦濤主席在南北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與小布希總統在致力於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取得重要共識。
2003年6月下旬,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這一綱領性文件,確立發展中印關係的目標和指導原則。
2003年10月31日,中歐領導人在北京舉行第六次會晤。此前雙方均發表對對方的政策文件,這是中國首次就一個地區發表政策文件。
2015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在伊斯蘭堡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2015年10月22日,習近平跟卡梅倫進行首輪會談之後舉行聯合記者會,宣布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2016年3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布拉格同捷克總統澤曼舉行會談。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將中捷關係提升為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捷關係。
2017年11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吉布地總統蓋萊舉行會談。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中吉戰略夥伴關係,全面深化兩國各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