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訛傳訛

以訛傳訛

以訛傳訛,成語,讀音為yǐ é chuán é,出處宋·俞琰《席上腐談》:“世上相傳女媧補天煉五色石於此,故名採石,以訛傳訛。”意思是把本來就不正確或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話,又不正確地傳出去,越傳越錯。

一般做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越做越錯。

例:世界上本沒有鬼,都是人自己編故事嚇唬自己,以訛傳訛。

解釋


以:拿,把;訛:謬誤。指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越傳越錯。

出處


宋·俞琰《席上腐談》:“世上相傳女媧補天煉五色石於此,故名採石,以訛傳訛。”

典故


指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錯誤地傳揚開去,越傳越錯。《紅樓夢》第五十一回:“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迹來以愚人。”
譯字
①宋:春秋時,宋國
②溉汲: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i,從井裡打水。
③及:等到。
④穿井:打井,掘井
⑤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⑥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⑦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⑧使——使用,指勞動力。
譯文
宋國的丁家庭院里沒有井,於是只能出門打水,經常一個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後,這家人就告訴外人說:“我打井(就如同)得到了一個人(一般)。”聽到了這話的人互相轉告說:“丁家人打井,挖出來了一個人。”國人都在討論這件事,宋國的國君聽說了。國君派人去問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說:“我的意思是說我得到了像一個人那麼多的勞力,不是說我從井裡挖出了一個人啊。”
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注意實地調查,不要輕信流言蜚語。對道聽途說的傳言,必須進行考察分析,不然就會是非不分,以訛傳訛,把事情搞錯,甚至上當受騙。(或:眼見為實,不要以訛傳訛;或:講話要講清楚。)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三人成虎、謬種流傳、道聽途說、拾人牙慧、耳食之言

反義詞

衣缽相傳、一脈相承
【歇後語】流言蜚語
以訛傳訛 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開去,越傳越錯,人們的理解因此深受影響。

用法搭配


例句

誤會往往產生於不負責任的以訛傳訛。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例
1、明陸采《懷香記.第三五齣》:以訛傳訛,紛然流謗,使深閨知凶信必生凄愴。
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一回: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些古迹來以惑愚人。
3、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宋 時安得有傳奇?或當時 侂胄 之黨有為此語者,流傳人世,以訛傳訛,紊謬如是也。”
4、《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民氣不靖之不宜再事摧抑》:“毋論民間平日本視軍界為畏途,經以此次之摧抑,以訛傳訛,將百征而無一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