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是一個漢語常用字,讀音w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

徠含義:

(1)汶,古水名,在今山東,有多個相關地名,大~口。~上。新~煤礦。

(2) 今大汶水,又稱“大汶河”,發源於山東省萊蕪市北,古代本經東平縣至梁山東南,流入濟水。今主流西注東平湖,北入黃河浮於汶,達於濟。――《書·禹貢》

(3)汶川,四川省轄縣,2008年大地震震中。

有關常用組詞為汶陽川。

基本釋義


汶 wèn ㄨㄣˋ
〔~水〕水名,在中國山東省。亦稱「大汶河」。
汶 mén ㄇㄣˊ
〔~~〕心中昏暗不明,如「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者乎?」

詳細釋義


汶 mén
另見 wèn
基本詞義
汶Wèn
〈名〉
● ● 水名 [Wen River]
● ● 今大汶水,又稱「大汶河」,發源於山東省萊蕪縣北,古代本經東平縣至梁山東南,流入濟水。今主流西注東平湖,北入黃河
浮於汶,達於 濟。——《書·禹貢》
● ● 今汶河。古稱「汶水」。源出山東省臨朐縣南,東北流,至安丘東北入濰河。如:汶上(汶水之北。泛指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之地);汶陽川(汶水);汶陽田(在汶水北。春秋時魯國屬地。在今山東泰安市西南一帶);汶陽田反(比喻失而復返)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音問。水名。《書·禹貢》浮於汶,達於濟。
又濟東北會於汶。《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汶水出,西南入泲。《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壽張縣,至安民亭入於濟。《注》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牟縣,古牟國,故俗謂是水為牟汶。汶水又右合北汶水,水出太山天門下谷東流,西南逕汶陽縣,又西南逕桃鄕縣,自桃鄕四分,當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左二水雙流至無鹽郈鄕平陸故城,合為茂都澱。次一汶至壽張故城東,遂為澤渚。右一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泲。《淮南子·地形訓》汶出弗其。《高誘注》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按誘說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
又《前漢·地理志》琅邪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說文》維作濰。《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酈道元注》伏琛晏謨言,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峿城,亭故縣也。汶水逕峿城北,又北過淳於縣西。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又《水經注》㟬崮水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東經蒙隂縣,注桑泉水,又東北流入於沂。
又汶上,縣名。《廣輿記》本漢平陸,今屬兗州府。
又《集韻》武粉切,音吻。義同。
又《廣韻》《集韻》無分切,音文。黏唾也。
又徠遼東有汶城。《盛輔之雲》卽孤竹國也。音文。
又《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正韻》彌鄰切,音珉。與岷通。汶江也。《書·禹貢》岷嶓旣藝。《又》岷山導江。《史記》皆作汶。《山海經》大江出汶山。《輿地廣記》汶山在茂州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禹之導江,發跡於此。
又汶山,郡名。汶川,縣名。《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廣柔隋攺曰汶川。《廣輿記》今屬成都府。
又《集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字通》汶水,今一統志列為三,曰塹汶,徐汶,靑汶。章本淸曰:入濟之汶,見禹貢,論語。汶上,書傳謂之北汶,卽今大淸河入濰之汶,見漢書。入沂之汶,見水經。齊有三汶,淸河為大。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別流同,又在三汶之外。

姓氏介紹


(4) 姓氏。
汶姓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虢王鎮、江湖村大概有八十戶左右,大概四、五百人,甚至超過;另外在寶雞市眉縣(第五村馬家鎮、常興鎮)也有分佈。當然,在我國其他各地也有分佈,需進一步調查了解。另據初步了解汶姓的由來與今山東省的大汶河有所關,據《泰山大全》記載:"大汶河是我國名川之一,古稱汶水,簡稱汶河,是自東向西流經整個泰山山脈之陽的大河……。它源於萊蕪市黃庄鎮松固山南麓,注入東平湖,全長208公里……"。 《山東省志·泰山志》曰:"大汶河,又名汶水,為黃河下游最大支流。……上游牟汶河源於沂源縣沙崖子村一帶。" 汶姓起源及汶氏家族後人的數量及分佈狀況還需進一步的考究調查。
2012年走訪汶家灘村中老人,補充介紹如下:
汶倉珠(音名)自陝西省鳳翔縣來眉縣汶家灘。(這個應該是汶家灘的鼻祖吧)他有四個兒子。老大住在北巷,屬北門房;老二是新田,屬南門房;老三無子嗣,要了一個,住汶庄(渭河南岸的一個村子);西堡,西庄和崖(ai)王是老四的地盤。第三代有16個孫子。
原先輪流侍奉先人,北門房5年,南門房管4年,(其它不詳)解放前有汶庄人來汶家灘,后不再。
“汶”在常德話中指被“淹”的意思。列:“你掉都水裡噠,汶都噠沒得?”是指問別人淹到沒有的意思。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汶上、汶汶、五汶、闇汶、汶濁、汶陽田、汶陽川、汶陽田反、大汶口文化

相關成語

汶陽田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