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

漢語辭彙

“水印”,漢語詞語,拼音shuǐ yìn,指我國傳統的用木刻印刷繪畫作品的方法。調和顏料用水,不用油質,跟一般彩印法不同,所以特稱為“水印”;也叫“水印木刻”。出自姚雪垠《李自成》。

引證釋義


1. 著光線時所見的標記。
2徠. 指我國傳統的用木刻印刷繪畫作品的方法。姚雪垠《李自成》第四一章:“﹝李信﹞看見在 湯夫人 的鏡奩下邊壓著一張水印梅花詩箋。”
孫犁《秀露集·畫的夢》:“我在童年時,所見的畫,還都是木板水印。”
3. 指在圖片上加的防止他人盜圖的半透明logo、圖標。
● ● 物體被水滲后留下的痕迹。例如:
“這張黑紙上有塊小小的水印。”
● ● 在造紙生產過程中,用改變紙漿纖維密度的方法製成的有明暗紋理的圖形。
● ● 方言。舊時商店的正式圖章。

其他語言


德語:Wasserzeichen (S)​
法語:filigrane

相關資料


水印,是指在造紙過程中形成的,“夾”在紙中而不是在紙的表面,迎光透視時可以清晰看到有明暗紋理的圖形、人像或文字,它是紙張在生產過程中用改變紙漿纖維密度的方法而製成的。通常人民幣、購物卷、糧票、證劵等等,都採用此方式,以防止造假。例如,2015年版100元人民幣票面的左邊空白處,透光可見頭像,這就是水印。最早的水印是8世紀末或9世紀初,我國唐代造紙工匠開創的。當時是在竹簾上絲線編織花紋。花紋處比簾面突出一些,故成紙時相對應的部位纖維交織得薄一些,則透光程度高一些。於是便得到水印效果。13世紀義大利工匠在抄紙網上也編織出字母、數字或圖案,使紙業上留有水印作為商標。造紙機上都用修飾裩(水印裩)壓制濕紙頁而形成水印。修飾裩可根據需要雕刻出各種花紋或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