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空間
建築內部的庭院空間
中庭空間,是建築空間的一種形式,是指建築內部的庭院空間,其最大的特點是形成具有位於建築內部的“室外空間”。
中庭通常是指建築內部的庭院空間,其最大的特點是形成具有位於建築內部的“室外空間”,是建築設計中營造一種與外部空間既隔離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說是建築內部環境分享外部自然環境的一種方式。中庭的應用可解決地下建築固有的一些問題,諸如不良的心理反應、外部形象與特徵不明顯、觀景與自然光線的限制、方向感差等。
中庭空間是建築空間的一種形式。起初實在羅馬住宅中的主廳或內部中廳,中央對天開敞,通常有水池來收集雨水。後來指早期基督教堂中的前院,側面是柱廊或四面圍繞柱廊。現代支開放的,開敞的,天窗採光的庭院空間。圍繞庭院空間施建住宅或者其他建築。
中庭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古代庭院。中庭是指建築物之內或之間的有頂的多層空間,以用作為到達與流通的集中點。中庭最先見於古羅馬時代,由建築物圍起一個院子,有時也採用柱廊式牆體圍合,作為公共活動空間。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人們在露天的中庭加上有玻璃的頂蓋,成為室內型公共空間。
中庭空間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住宅的大門多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後面院內常建二層樓房。由四合房圍成的小院子通稱天井,僅作採光和排水用。因為屋頂內側坡的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所以這種住宅布局俗稱“四水歸堂”四合院的中庭,稱為天井,可以讓陽光照進來,也可以接受以水,象徵著天降甘霖,福氣進入宅中。
人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越是發展到高級階段越是需要自然的回歸。因此,20世紀60-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條件下,人們開始對崇尚於機器美學而建造起來的鋼筋水泥的建築森林產生了厭倦,開始以一種返樸歸真的心態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間。但是這無疑具有一定難度,為此,設計者們作了多種的嘗試,嘗試把庭院重新引入現代建築中。
1967年,由約翰·波特曼設計的“中庭旅館”(亞特蘭大海亞特攝政旅館)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美國甚至全球的建築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庭旋風”。現代中庭的使用和推廣,一方面是由於這種方式滿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對親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現代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隨著建築的發展趨勢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綠化系統隨之產生。建築庭院從原先的單一平面進入到了三維立體空間,即向垂直方向發展。通常意義上的庭院是二維的、平面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像空中庭園這樣的在垂直系統上發展的庭院形式已經屢見不鮮了。
現代建築的高密度和建築規模的擴展,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使許多開敞空間受到大氣污染和雜訊的影響,失去了作為交往和停留的公共場所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現代的結構技術和建築材料,建築師創造性地將外部空間的一部分活動內容,包含在一個有維護而免受外部氣候環境影響的空間中,這樣就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空間形式——中庭。
中庭空間被用來提供與自然相近相通的環境,同時又隔開了自然帶來的不利條件,在建築空間組合關係中可以起某種樞紐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庭中間的布局,構成和風格層出不窮。中庭空間是人們探索建築空間過程中的一個創造性成果,它是一種新的特質空間。在建築處理上,中庭空間努力強調一種開敞的感受,中庭設計注重自然元素的引入和利用,諸如陽光空氣水和植物等,以及安靜舒適的休息停留場所的營造,成為中庭空間設計中重要的考慮對象,中庭的設計意圖,主要是提供一個免受氣候影響而令人怡悅的開敞環境。環繞中庭的牆面可以是建築外部立面的直接延續。如果在地面的鋪裝,噴泉雕塑的設置中,突出表達為外部廣場的形式特徵,使人的細微感受與外部廣場體驗相同,傳統廣場所富含的文化底蘊,就可以在中庭空間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再現。
中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