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期西原人民起義

唐中期西原人民起義

唐中期西原人民起義是指唐至德元年(756年)至元和年間(806—820年),西原(今廣西西部左、右江流域)少數民族與漢族共同反抗唐王朝壓迫剝削的鬥爭。

目錄

簡介


唐至德元年(756年)至元和年間(806—820年),西原(今廣西西部左、右江流域)少數民族與漢族共同反抗唐王朝壓迫剝削的鬥爭。
西原是我國古代僮族聚居的地區之一。唐初,朝廷在這裡設置西原州、領羅和、古林和羅淡三縣。州縣官由當地原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向唐廷納質供賦。安史之亂時,唐王朝強行徵發嶺南地區丁壯,命其自備資糧參與平叛。天寶十五載(756年),由嶺南丁壯等組成的唐軍,在葉縣(今屬河南)與安祿山叛軍交戰,幾乎全軍覆沒。消息傳至嶺南,西原人民怨憤不已。遂於至德初(756年),在黃乾曜等領導下,與陸州(治烏雷,今廣西合浦西南)等地少數民族聯合反唐,隊伍達20萬人,並建立了政權。
唐王朝調集大軍圍剿,義軍頑強抗擊200餘日後失敗。與此同時,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梁崇牽與西原義軍聯合作戰,攻佔嶺南重鎮容州(治今廣西北流),使多任容管經略使流亡他州,后被容州刺史王翃等擊敗,安史之亂后,唐王朝財政困難與日俱增,對西原人民的壓榨更加苛刻。一些官吏不按原來對這裡少數民族僅收半稅的規定,私自收取整稅。有此貪官污吏巧立名目,徵收無度。有些將領,為邀功求賞,向朝廷出謀獻策,不斷派兵鎮壓,導致戰爭不斷,田疇多荒,人們背井離鄉,四齣逃亡,更加激起西原人民的仇恨,不斷掀起抗爭浪潮。
大曆五年(770年),受湖南觀察使迫害的牙將王國良,與西原義軍聯盟共反朝廷,后被唐嗣曹王策反招安。大曆十二年(777年),西原人民在潘長安領導下,聯合當地少數民族,又奮起抗爭,義軍聲勢彌亘萬里,唐桂州都督李昌夔將義軍瓦解。
貞元十年(794年)至元和年間,黃少卿領導西原人民繼續進行鬥爭,先後攻破13州,雖一度降唐,但後來仍堅持反唐鬥爭。元和年間,黃少度、黃昌瓘率領西原義軍擊敗桂管觀察全然裴行立的討伐,攻佔賓(治嶺方,今廣西賓陽南)、巒(今廣西橫縣西)等州。西原人民憑據溪洞山險,採取靈活戰術,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逐漸聯合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壯大自己力量,因而能夠堅持長期鬥爭,並取得一些作戰勝利。但因有些首領對唐王朝剿撫兼施手段缺乏深刻認識,上當被招安,使義軍受到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