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穗
荊芥穗
荊芥穗是唇形科植物荊芥的乾燥花穗。荊芥穗藥性微溫,味辛,歸肺、肝經;荊芥穗炭藥性微溫,味辛、澀,歸肺、肝經。荊芥穗的化學成分包括揮髮油、黃酮、有機酸、萜等,揮髮油和黃酮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荊芥穗藥材中,揮髮油的含量不能少於0.40%(ml/g),胡薄荷酮的含量不能少於0.080%。
● 正名:荊芥穗
● 英文名:Jingjiesui
● 荊芥穗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荊芥穗炭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荊芥穗具有抗病毒、止血、抗氧化等作用。
● 荊芥穗可以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風疹、麻疹、瘡瘍初起等;荊芥穗炭可以用於治療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等。
● 如果您有荊芥穗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荊芥穗。
●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者,不宜使用荊芥穗。
● 如果您正在使用乳酶生或者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荊芥穗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荊芥穗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虛者使用荊芥穗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荊芥穗和荊芥穗炭都可以煎汁內服,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荊芥穗和荊芥穗炭每日常規用量都是5~10克。
● 荊芥穗配伍蔥白等煎水淋洗,可治療陰囊腫大。
● 荊芥穗可以泡酒使用,例如:
● ● 萬病無憂酒:和當歸、川芎、白芷等中藥配伍泡酒,有養神理氣、祛風活血、除百病、補虛損的作用。
● 荊芥穗炭不宜和乳酶生同時服用。
● 河豚、驢肉、黃花魚、螃蟹等食物,可能會影響荊芥穗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荊芥穗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 未見文獻報道荊芥穗有毒性作用。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荊芥,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服用荊芥穗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立即停用。
● ● 皮膚潮紅
● ● 全身瘙癢
● ● 煩躁
● ● 胸悶
● 停葯后,如果上述過敏現象沒有改善,請及時去醫院就診治療。
● 荊芥穗主要產自河北安國、承德、唐縣、易縣,江西吉安、吉水,江蘇揚州、泰興、江都,以及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 荊芥穗具有如下特徵:
● ● 荊芥穗的穗狀輪傘花序為圓柱形,花冠大多已經脫落,宿萼為鐘形,黃綠色,內部有棕黑色的小堅果,質地比較脆,容易碎。荊芥穗有香味,味道微澀而伴有辛涼感。
● ● 品質好的荊芥穗為黃綠色,氣味芳香,味道微澀而伴有辛涼感。
● 荊芥穗炭具有如下特徵:
● ● 荊芥穗炭為黑褐色的不規則段狀,花冠大多已經脫落,宿萼為黑褐色的鐘形,先端5齒裂,小堅果為棕黑色。荊芥穗炭有焦香味,味道苦而辛。
● 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
● 清眩丸:有清熱散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偏正頭痛、牙痛、頭暈目眩、鼻塞。
● 感冒清熱顆粒:有疏風散寒、清熱解表的作用,可以治療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咳嗽咽干、鼻流清涕。
● 解熱感冒片: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發熱怕冷、頭痛、咳嗽、咽喉干痛、音啞、鼻塞流涕。
● 防風通聖丸:具有清熱解毒、解表通里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表裡俱實、外寒內熱、惡寒壯熱、咽喉乾燥、頭痛、便秘、風疹濕瘡、瘰癧。
● 搜風理肺丸:有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可以治療外感風寒、肺失宣降導致的惡寒、發熱、頭痛、咳嗽、胸悶、流涕、四肢酸軟等。
● 荊芥穗和荊芥穗炭都來源於唇形科植物荊芥的花穗,但是兩者功效不同。
● ● 荊芥穗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風疹、麻疹、瘡瘍等。
● ● 荊芥穗炭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等。
● 誤區:荊芥穗可以治療大便出血
● ● 荊芥穗的功效為解表散風、透疹、消瘡,多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風疹、麻疹、瘡瘍等,並不能治療大便出血等出血證。但荊芥穗的加工品荊芥穗炭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大便出血。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7] 歐陽榮,周新蓓,李順祥。臨床常用中藥飲片原色圖譜。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