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是指來源於星形細胞的惡性神經系統腫瘤,屬於膠質瘤。星形細胞瘤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中老年人群為主。星形細胞瘤比較確定的危險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暴露於高劑量輻射,另外一個是罕見的基因遺傳突變。常見的表現可歸納為顱內壓增高的癥狀、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和癲癇發作。顱內壓增高主要表現為頭痛、噴射狀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依腫瘤的部位不同,可表現為偏癱、失語等等。手術、放療和化療的合理結合是主要的治療手段。目前依據WHO分級將星形細胞瘤分為I、II、III、IV級。級別越高,惡性程度越高,預后越差。

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病因


● 目前比較確定的危險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暴露於高劑量輻射,另外一個是罕見的基因遺傳突變。此外,亞硝酸鹽食物、病毒和細菌感染,可能也參與本病的發生。

癥狀


● 出現神經系統相關癥狀,如頭痛、噴射狀嘔吐、偏癱、失語、癲癇等。
● 影像學發現顱內異常佔位。
● 最終確診需要進行病理學檢查。

檢查


● 體格檢查、頭顱CT和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有助於發現病變。確診有賴於組織病理學。

體格檢查

● 根據腫瘤位置不同,患者可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如偏癱、失語、視力改變等等。

影像學檢查

● 磁共振是本病的重要檢查手段,通過平掃和增強影像,並結合特殊的掃描序列,有助於發現病變,並初步判定病變的性質。
● CT方便快捷,對於疾病初篩、隨訪腦水腫等相關癥狀具有優勢。

組織病理學檢查

● 病理是確診本病的金標準。同時還可以對腫瘤進行分子遺傳學檢測,為下一步治療以及估計預后,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表現、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的相關癥狀。
● 頭顱CT和/或磁共振發現神經系統內的佔位。
● 病理分析符合星形細胞瘤的病理學特點。

分型


● 星形細胞腫瘤以星形膠質細胞所組成的神經上皮原發性腫瘤,世界衛生組織(WHO)病理分級Ⅱ級,包含纖維型、肥胖細胞型及原漿型三個亞型。

分期


● 目前依據WHO分級將星形細胞瘤分為I、II、III、IV級。級別越高,惡性程度越高,預后越差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顱內的其它原發良惡性腫瘤進行鑒別,如少突細胞膠質瘤、腦膜瘤、室管膜瘤等。
● 同時還需要和顱內轉移瘤相鑒別。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綜合應用手術、放療和化療是主要治療策略。

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是本病的基礎。在保證患者安全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不僅可以緩解腫瘤引起的相關癥狀,同時還可以獲取病理診斷,為下一步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準確依據。

放射治療

● 術後放療是星形細胞瘤的重要治療手段。
● 直線加速器放療是目前公認的放療方式。
● 腫瘤惡性程度越高,放療的指征越明確。

藥物治療

● 對於III級和IV級星形細胞瘤,在放療的基礎上聯合替莫唑胺同步治療,可以進一步提高腫瘤的控制效果。
● 同步放化療結束后,如身體條件允許,應繼續口服替莫唑胺至少6周期。
● 對於低級別星形細胞瘤,部分選擇性人群可從化療中獲益。

危害


● 星形細胞瘤屬於惡性腫瘤,級別越高預后越差。
● 常常引起多種神經系統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轉移性


● 星形細胞瘤是指來源於星形細胞的惡性神經系統腫瘤,屬於膠質瘤。病變浸潤性或多發性生長,易彌散,侵犯大腦半球2個或2個以上腦葉。

預后


● WHO II級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78個月,III級是37個月,IV級是14個月。

預防


● 因病因不詳,無有效預防措施。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