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建鼓底座
曾侯乙建鼓底座屬於世博八件國寶之一,曾侯乙建鼓底座、針灸銅人將在中國館展出。
曾徠侯乙建鼓底座是青銅冶鍊巔峰之作,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結纏繞的小龍構成,龍身互相纏繞鏤空並鑲嵌綠松石,工藝至今無法復原,沒有複製品。
保管單位:湖北省博物館
展出地點: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曾侯乙建鼓底座被置放在城市足跡館的序廳。編鐘演奏團隊將從2010年5月1日到2010年11月20日每天上午10時到晚上8時,每小時一次不間斷地為觀眾演奏,帶來“千年之音”的震撼感受。
徠1984年,省博根據曾侯乙編鐘製成了一套仿古新編鐘通過國家驗收,此次赴滬演出的就是這一套。目前曾侯乙編鐘已在“城市足跡館”安裝完畢。演職人員首批10人含1人領隊9名演奏員,2010年4月25日啟程赴上海。
曾侯乙建鼓底座的造型,想像力豐富到近乎奇特。底座由八對大龍和數十條糾結纏繞的小龍構成,龍身互相纏繞,無數條首尾糾纏的小龍盤在一起,向上攀爬,給人既紛繁繚亂、變幻莫測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底座整體鏤空並鑲嵌綠松石。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能數清上面到底有多少條小龍。湖北省博物館一位負責人說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一個外國朋友參觀時在建鼓底座獨立櫃那兒整整數了一天,到下午下班的時候才走,他說他數的結果是108條!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數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現在有很多冶金專家在細緻研究曾侯乙墓建鼓底座的這一青銅鑄造工藝后,得出一個結論:曾侯乙墓中的這一青銅鑄造工藝,是春秋戰國時代青銅築造藝術的巔峰之作。就是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它的鑄造工藝依然無法復原,造不出來複製品。
直到現在,數都數不清的大龍和小龍是怎麼鑄上去的始終是個謎。國內外很多冶金專家認為,這一青銅鑄造工藝的主要鑄造方法是失蠟鑄造法。中國古代在青銅鑄造上使用過這種失蠟法,現代則稱之為熔模精密鑄造法,在精密鑄造也時常使用。失蠟法是先用蠟製成物模,隨後將蠟制的物模埋入鑄造的沙型中夯實,然後加熱,使沙型變得結實,蠟融化倒出,再將熔化的青銅或鐵水倒入進行鑄造。現代精密鑄造也是先做蠟模,然後將沙噴到模具上,高溫燒制沙模,可以做出複雜、精細的模具,鑄造出精密零件。為了對外展出,湖北省博物館也請了多家有實力的單位複製這個器物,但每次複製完后拿來鑒定時,與原件對照比較一看,第一印象,就是假的,沒有那個感覺,缺乏那份靈巧。據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外展出的國寶大多都有複製品代替,而這一件至今沒有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