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曲向東的結果 展開

曲向東

曾擔任央視主持人

徠曲向東,男,曾擔任央視主持人,人稱“前央視名嘴”。

人物生平


離開央視

1997年,中文系畢業的曲向東來到央視做起記者。工作漸漸得心應手,曲向東卻發現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當時我們做經濟節目都是在大城市來迴轉,北上廣深去了不知道多少回。後來做了主持人,每天都在演播室。”到處跑的願望在這裡無法實現,“生命沒有得到充分燃燒的感覺很不好。”
2004年大年初三,曲向東獨自來到北京近郊的居庸關長城,裹著軍大衣坐在寒風中,良久地沉思。在此之前他已經糾結了兩三年,“每天都在抱怨,這個不好,那個也不對。”
“坐在長城上的時候在想些什麼?”“現在的一切都不足以讓我興奮,不足以讓我把生命中的潛能釋放出來。感覺自己只釋放出了50%的能量。”曲向東告訴記者。
就這麼一動不動地坐了一整天,暮色四合的時候,曲向東站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土,打定了一個主意:離開央視。
徠想明白之後,曲向東“特別痛快”。第二天,他就寫好了辭職信。正月初七,他向台里領導遞交了辭呈,就此和央視作別。
用現在的話說,曲向東是裸辭。接下來幹什麼?他沒想好,“不知道下一步是什麼,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但又知道自己可以突破它,往更高的地方走。”曲向東覺著“世界是我的”。

創業目的

曲向東喜歡探險。辭職之後,他和王小丫、王石等一眾“驢友”準備開車去印度,重走玄奘取經之路。出發前王石提議:玄奘是走路去的,我們也徒步吧。就這樣,一行20人耗時4天,徒步110公里,從敦煌塔爾寺遺址走到白墩子。
第一次玄奘之路的體驗結束了,曲向東對“玄奘之路”的熱情還在。他開始投資拍攝紀錄片《玄奘之路》,整個片子包括後期剪輯,林林總總花了1000萬,但只收回300萬。投資人的錢還不上,曲向東跟投資人說,“乾脆咱們成立一家公司,你們做大股東,我做小股東,錢慢慢還唄。”投資人答應了。
曲向東說,這是他最難的時候。“不是為了實現理想,也不是為了積累財富,我創業是為了還債”。
更殘酷的現實是,兩年之後公司面臨破產。2009年的夏天,曲向東驚覺“賬面上沒幾個錢了”,而公司的主營業務還沒有思路。“我想了一圈,廣告、公關、投資顧問公司……都不過癮,不好玩。”曲向東說,他最喜歡的是旅行、徒步,要做就要做最喜歡的事。就這樣,公司最終定位在高端旅行、主題旅行,曲向東給公司命名“行知探索”,取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推崇知行合一。

未來目標

媒體人轉型做企業,最大的困難是身份的轉變。雖然從媒體人改行從商,但央視的光環還在,“前央視主持人”曲向東心氣兒很高。從甲方到乙方,他一時難以接受,“頭兩年我出去送名片,都不是公司的名片,是台里的《大家》欄目的名片。”
曲向東不只糾結身份,還糾結著公益和商業的關係。作為“行知探索”的主要產品之一,“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是跑友圈裡有名的賽事,參賽費從未漲過價。到了第七屆,因為安保設施升級,面臨參賽費要漲價時,有人問:“你們不是在做公益嗎?為何要漲價?”王石也曾問他,“你到底是在做公益還是商業?二者不能混淆。”曲向東沒有答案,他得想明白,才能繼續往前走。
“愛情不能定價,但愛情的信物可以。公益不能定價,但公益行為可以。像壹基金那樣,我花一塊錢買了一份愛心,這就是很好的商業模式。”找到了商業模式的公益,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曲向東終於把自己說通了。
有了可操作的商業模式,“行知探索”很快步入正軌。今年3月,行知與華西傳媒集群聯合執行的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有3萬跑友參加。拍紀錄片時欠投資人的錢也終於全部還完了。
下一步,曲向東還想與媒體合作,共同打造賽事品牌力,創辦國內賽事旅遊品牌之最。為了將這一想法儘快付諸實踐,行知探索已與華西傳媒集群、封面新聞簽訂戰略協議,雙方將在馬拉松、越野挑戰賽、鐵人三項等多層次、全領域賽事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特色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