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英文名:Chineselndustril Co-operntires(簡稱:中國工合CIC),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核准註冊的社會經濟團體。成立時間1938年。

機構發展


1938年8月,在武漢成立。宋美齡任名譽理事長,孔祥熙任理事長,路易·艾黎任技術總顧問。年底,中國工合遷往重慶並成立理事會,孔祥熙當選理事長,劉廣沛當選總幹事,林伯渠、董必武、鄧穎超、王世傑、邵力子、張治中、杭立武、喻鴻鈞、沈鈞儒、黃炎培等人當選為理事。中國工合通過建立工業生產合作社,把失業工人組織起來,重點開展軍需和民用急需的紡織、藥棉、紗布、煤炭等生產,支持抗日戰爭。1939年1月,宋慶齡等人在香港成立工合國際促進委員會,宋慶齡任名譽主席,英國主教何明華被推舉為主席,陳翰笙任秘書長。1941年8月,中國工合設立常務理事會,孔祥熙、蔣廷黻、喻鴻鈞、顧翊群、杭立武任常務理事。1942年7月後,周象賢、徐維廉先後任總幹事。到1942年,全國各地合作社發展到3000多個、社員達三萬餘人。中國工合對解放區的支援,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滿。各地從事工業合作的骨幹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到1944年,各地勉強維持市場的合作社銳減為500個左右。1945年1月後,宋子文代理理事長,理事會工作實際由杭立武負責,張福良任總幹事,於永滋(於樹德)任副總幹事。抗戰勝利后,1946年2月,中國工業合作協會遷至上海。工業生產合作社逐年減少。到1948年底,工業生產合作社降為316家。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中國工業合作協會被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
中國工合自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活動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工合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發展經濟、繁榮市場、方便人民生活、擴大勞動就業、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工合歡迎國內外企業家、事業家、科技工作者等加入本會行列,為中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宗旨


中國工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遵守憲法、法律和國家政策,團結一切熱心中國工合事業的人士和組織,發揚中國工合優良傳統,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中國工合事業的發展服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職能


中國工合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有關集體、合作經濟的法規。組織協調、指導多種經濟形式的工合企事業,推動工合事業發展。探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合經濟的性質、任務、作用和發展方向。研究工合企事業的規章制度,指導工合事業改善經營管理,促進企業會員的改革與發展。維護工合企事業、會員組織和會員的合法權益。組織國際性、區域性工業合作,開展國內外合作組織和友好人士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技術交流。宣傳推介工合企事業先進典型。為各級工合組織提供各種信息、科學技術、培訓專業人才和法律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