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型樂與怒
妖型樂與怒
《妖型樂與怒》是由約翰·卡梅隆·米切爾執導,約翰·卡梅隆·米切爾、邁克爾·皮特主演的愛情片,於2001年7月20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生於冷戰時期的韓素,為了愛情和搖滾事業而選擇變性的故事。
生於冷戰時期東德的韓素(約翰·卡梅隆·米切爾飾),自小立志成為搖滾樂手。他遇上黑人盧瑟(Maurice Dean Wint飾),兩人愛得痴迷,韓素以妻子身分隨路德到美國,但被他拋棄。韓素別無選擇之下變性,可是手術不順利,陽具剩下一小截。從此改名赫域,組成樂隊行走江湖。失意的赫域認識了17歲的湯米(邁克爾·皮特飾),一見鍾情。但湯米偷走赫域的作品並成為搖滾巨星,赫域決定潛入湯美的巡迴表演場館。
《妖型樂與怒》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約翰·卡梅隆·米切爾 | 韓素 | |
Maurice Dean Wint | 盧瑟 | |
邁克爾·皮特 | 湯米 | |
斯蒂芬·塔斯克 | Skszp | |
米利亞姆·肖爾 | 伊薩克 | |
Theodore Liscinski | Jacek | |
羅伯·坎貝爾 | Krzysztof | |
邁克爾·阿隆諾夫 | Schlatko | |
安德利亞·馬丁 | Phyllis Stein | |
阿爾伯塔·沃森 | Hansel's Mom/Hedwig Schmitt | |
李素英 | Kwahng-Yi | |
德海斯·德佩 | Laundremat Customer (uncredited) | |
羅茜·歐唐內 | Herself (uncredited) |
製作人 | Peter Askin |
導演 | 約翰·卡梅隆·米切爾 |
編劇 | 斯蒂芬·塔斯克、約翰·卡梅隆·米切爾 |
攝影 | Frank G. DeMarco |
剪輯 | Andrew Marcus |
選角導演 | Susan Shopmaker |
藝術指導 | 德海斯·德佩 |
美術設計 | Nancey Pankiw |
服裝設計 | Arianne Phillips |
布景師 | Liesl Deslauriers |
妖型樂與怒 | 韓素 演員 約翰·卡梅隆·米切爾 出身於東德的搖滾青年,從小就有搖滾夢。雖然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穿著海軍藍。身體禁錮在蘇聯共產主義的世界,但每天聽的是美軍廣播里搖滾爵士和鄉村。長大后,為了能和黑人軍官路德去美國追求自己的搖滾夢想。他不得不改用母親的名字,做一次變性手術,但是手術失敗了。 |
妖型樂與怒 | 盧瑟 演員 Maurice Dean Wint 美國黑人,帥氣的士兵,因搖滾與韓素結緣。他以給韓素提供搖滾知識幫助為由,要求韓素與他結婚,並和他一起去往美國發展。因此韓素為了他去做了變性手術,但結果手術做得非常糟糕,於是盧瑟離他遠去。 |
妖型樂與怒 | 湯米 演員 邁克爾·皮特 十七歲,基督徒。因搖滾與韓素相識,湯米在韓素的幫助下,借著其歌曲成為了一名搖滾明星。沒過多久,湯米對韓素產生了感情。當湯米與韓素親熱時,他發現韓素的寸莖,知道了韓素是一名變性人,湯米拋棄了他。之後,湯米矢口否認韓素曾幫助過他,甚至直接忽略韓素的存在。 |
穿幫鏡頭
在堪薩斯城的汽車旅館中,伊薩克擦拭著韓素左邊的嘴巴,剪輯到下一個鏡頭卻變成了他在擦右邊。
獲獎時間 | 獎項 | 具體獎項 | 獲得者 | 提名/獲獎 |
2001年 | 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泰迪獎-最佳長片 | 約翰·卡梅隆·米切爾《妖型樂與怒》 | 獲獎 |
第17屆聖丹斯電影節 | 導演獎-劇情片 | 獲獎 | ||
觀眾獎-劇情片 | ||||
評審團大獎-劇情片 | 提名 | |||
2002年 | 第59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約翰·卡梅隆·米切爾 | 提名 |
出品公司
製作公司 | Killer Films(美國) |
新線電影公司(美國) | |
發行公司 | A-Film Distribution(荷蘭)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阿根廷) | |
Aurum Producciones S.A.(西班牙) | |
Fine Line Features(美國) | |
GAGA(日本) | |
Metropolitan Filmexport(法國) | |
新線電影公司(美國) | |
Nexo(義大利) | |
GAGA Communications(日本) | |
A-Film Home Entertainment(荷蘭)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2001年7月20日 |
加拿大 | 2001年7月27 |
德國 | 2001年2月 |
荷蘭 | 2001年8月24日 |
英國 | 2001年8月17日 |
冰島 | 2001年9月14日 |
法國 | 2001年9月26日 |
芬蘭 | 2001年9月28日 |
波蘭 | 2001年10月11日 |
徠正面評價
該片的題材比較怪異,但卻顯得格外風趣,同時還出奇地讓人感到心酸。電影獨闢蹊徑,可見導演約翰·卡梅隆·米切爾非常大膽、非常睿智。同時電影的音樂保留了舞台上所有的激情與活力,增加了電影的深度、清晰度以及情感的紋理。 (《今日美國》克勞迪亞·普伊格評)(《紐約時報》史蒂芬·霍登評)(《華盛頓郵報》狄森·湯瑪森評)
該片的音樂具有搖滾歌曲突出的特色與風格,即對歌者自身感情狀態的盡情渲泄。這便是米切爾表演風格的魅力所在。影片給人的深刻印象是創作者對需要表現什麼毫不含糊,態度極為明朗。 (網易新聞評)
負面評價
雖然影片中有許多想象力的包裝,但實際上劇中大量的華麗服飾反而起了反作用力,整部電影呈現出暗灰的色調。 (《Variety》丹尼斯·哈維評)
《妖型樂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