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瘤

頸動脈瘤

頸動脈瘤是指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顱外段和頸外動脈及其分支的動脈瘤,好發於頸動脈分叉處,少數發生在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干。這類動脈瘤較少見,約佔周圍動脈瘤的2%,多為單側病變。頸動脈瘤常由動脈粥樣硬化、創傷、感染、手術等引起的動脈壁損害變薄,在血流壓力作用下逐漸膨大擴張,形成動脈瘤。頸動脈瘤的主要癥狀是患側頸部可觸及一膨脹性、有搏動的腫塊,可伴有血管雜音,還可有頸部疼痛、搏動性疼痛、聲音嘶啞、進食嗆咳、呼吸困難等表現。頸動脈瘤患者多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剝除瘤體,高齡、嚴重心血管疾病無法耐受手術者,可採用介入治療。頸動脈瘤可造成瘤腔內血栓脫落導致短暫性或者持久性腦缺血。如果瘤體破裂出血會導致氣管受壓甚至窒息死亡。經及時治療后,多數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普通外科

病因


● 頸動脈瘤常見的病因主要由於以下原因:
● 動脈粥樣硬化
● 感染
● 創傷
● 先天性動脈瘤
● 手術:比如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后,由於血管壁薄弱所致,或者頸動脈切開,自體靜脈補片后併發假性動脈瘤或自體靜脈瘤樣變。

癥狀


● 頸動脈瘤的臨床癥狀取決於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和病因。

典型癥狀

● 一側頸部出現膨脹性搏動性腫塊;
● 可伴有局部疼痛,比如眼眶后疼痛、搏動性疼痛;
● 腫塊處常可聞及收縮期雜音,但當有巨大附壁血栓時雜音常不能聞及。

其他癥狀

● 當頸動脈瘤影響顱內供血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腦缺血癥狀。
● 頸動脈瘤增大后,可因腫塊壓迫而出現吞咽困難、氣管移位、呼吸困難。壓迫神經時可出現聲音嘶啞等
● 當瘤體破裂出血時,可致氣管受壓甚至窒息死亡。

檢查


● 超聲檢查
● ● 可清楚顯示瘤體的位置、大小及內部血流情況,同時可了解瘤體與血管的關係,為首選的影像學檢查。
● 頸動脈造影
● ● 血管造影是診斷動脈瘤的金標準,不但可以清楚顯示動脈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態,還可準確測量瘤體的寬度,判斷動脈瘤的類型,為進一步選擇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 磁共振血管顯影檢查
● ● 可顯示結構而不被液體或骨骼所遮蓋,可以發現直徑毫米以上的動脈瘤,磁共振血管顯影是一種無創性檢查方法,患者可免於動脈或靜脈穿刺之苦。

醫生如何診斷頸動脈瘤


● 醫生診斷頸動脈瘤主要通過患者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確診。

臨床表現

● 腫塊位於頸側部,有明顯搏動及聽診時出現雜音,壓迫腫塊靠近心臟端動脈時,搏動減弱或消失,即可作出診斷。

輔助檢查

● 血管彩超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膨出。
● 頸動脈造影(DSA)檢查對確定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動脈瘤形成的原因不同,DSA顯影也略有不同:
● ● 先天性動脈瘤,瘤體一般較小,自綠豆到黃豆大小,有蒂與動脈干連接。動脈硬化形成的動脈瘤可見到瘤動脈纖細彎曲,動脈腔變窄或粗細不均。

頸動脈瘤需要與哪些疾病鑒別


● 由於頸部腫塊性質的多樣性,頸動脈瘤需要與頸動脈體瘤的鑒別,前者為膨脹性搏動,常伴雜音,壓迫頸動脈靠近心臟心一側,腫塊明顯縮小,搏動及雜音減弱或消失。而後者為傳導性搏動,超聲檢查很容易區分。
● 如果在頸部觸及一膨脹性、有搏動的腫塊,甚至伴有頸部疼痛、聲音嘶啞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治療


● 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一旦確診動脈瘤,原則上應儘早手術治療,手術可以解除局部癥狀,預防動脈瘤破裂。
● 手術方法有動脈瘤切除術和血管重建術、動脈瘤切除術和近遠端動脈結紮術等。
● 對高齡、嚴重心血管疾病無法耐受手術者,可採用介入治療。

危害


● 頸動脈瘤可造成頸部疼痛、搏動性頭痛,加重時可出現放射性疼痛。
● 瘤腔內形成的血栓脫落時,導致相應組織器官的急、慢性缺血癥狀。如腦部缺血可有暈厥、昏迷甚至癱瘓;腹部內臟缺血可引起腹痛、腹瀉或便血;下肢缺血可有麻木、發涼、靜息痛等。
● 動脈瘤逐漸增大時可壓迫鄰近的組織和臟器。引起肢體麻木,感覺異常、輕癱、吞咽困難,或者壓迫氣管產生呼吸困難。
● 如果瘤體破裂出血會導致氣管受壓甚至窒息死亡。

預后


● 頸動脈瘤的預后和多種因素有關,總體來說,早期發現並及時手術治療,頸動脈瘤的治療效果較為滿意。

如何預防頸動脈瘤


● 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一年一次或兩年一次體檢和頸動脈彩超;
● 預防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 控制情緒變化、注意季節變化、預防頸動脈瘤;
● 有動脈瘤患者,住院后需要注意排便通暢、避免受涼。另外,高血壓患者要控制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