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澤寺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

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位於四川省廣元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地理環境


皇澤寺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烏龍山的東麓,隔江與廣元城相望。

主要景觀


景點綜述

皇澤寺內現保留有大門、則天殿、二聖殿、大佛樓、小南海、呂祖閣、五佛亭、武氏家廟、鐘鼓樓等建築,新建有女皇山莊,宋代墓室浮雕牆。
二聖殿
跨進皇澤寺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二聖殿,大殿正中,供奉著二聖:唐高宗和武則天。
皇澤寺景觀(2)
皇澤寺景觀(2)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治在當太子時就與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有染,即位后,他迫不及待地想立武則天為皇后,但遭到一幫大臣的極力反對。李勣(徐茂功)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終於令他在655年廢掉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顯慶(656—661)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朝廷內外稱他們為“二聖”。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則處於大權旁落的地位。史書記載說:“麟德元年(664)后,每次上朝議事,帝坐於東間,后坐於西間,政無大小,皆於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現象,充分顯示了武則天卓越的政治才能。
殿內左右兩側,塑有高宗、武周朝時期的九位著名大臣,分別是李勣、李義府、魏元忠、李昭德、狄仁傑、婁師德、張柬之、來俊臣、上官婉兒。
則天殿
則天殿
則天殿
二聖殿後,是則天殿。該殿始建於唐,歷史上曾稱“武后真容殿”、“則天聖後殿”。與一般“民辦”寺廟不同,皇澤寺這座由女皇御敕建造的“官辦”寺廟內沒有“大雄寶殿”,因此,則天殿就是皇澤寺的主殿。殿內,有武氏家系圖,史載,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huò)是太原文水人,當初是山西木材商人,為了理想去從軍,結識李淵(唐高祖),官路享通,武德三年(620年)升正三品工部尚書(相當於建設部部長)。作為唐朝開國元勛之一,武士彠一直深受唐高祖信任並因此成為唐高祖時期的朝廷重臣。武德八年(625年)八月後,武士彠以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外放為官,本來唐高祖跟他說只外放半年,但不久(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李淵退位,朝中重臣全部換上了李世民的親信,武士彠遭到排擠,從此沒能重回朝廷。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登基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第二年(627年),武士彠改任利州都督。
武后真容石刻像
武后真容石刻像
關於武則天的出生時間,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生於武德七年(624年),第二種說法是武德八年(625年),第三種說法是貞觀二年(628年)。若按第一二種說法,則武則天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若按第三種說法,則生在廣元。
無論如何,武則天都是在廣元度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2歲父親去世,她和母親受到族兄的虐待。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寵愛她,賜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將她冷落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李治繼位后,武則天由“才人”、“昭儀”而“皇后”。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登上“皇帝”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為周。那一年,武則天已是67歲的老婦。公元705年,則天還周於唐,中宗繼位。當年11月26日,武則天與世長辭,臨終前留下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則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國內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宋人《九域志》載:武則天當皇帝后,“賜寺刻其真容”。石刻像高1.8米,由整塊沙岩雕成,距今已有1300餘年。只見這位唐代女皇方額廣頸,神態安詳,頭戴佛門寶冠,身著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項飾珞圈,雙手相疊於膝,作法界禪定印。據說,這是武則天晚年之像,雖儼然佛家裝束,卻頗具人神兼備之氣。
據介紹,這尊武后真容像在1949年曾遭劫難,被人從香案前推倒地下,將頭身分離;1950年人們將其復原時,石像頸部卻比原造像短了1.5厘米。加之衣飾彩繪褪色,更顯老態龍鍾了。所幸到1993年,泰藉華人苟壽生先生捐贈金箔800克,為這尊則天真容像換上了金衣,愈見流金溢彩。
殿內有一尊武則天的石刻畫像碑,碑上刻著女皇頭戴冕旒,身著王服,雲環霧鬢,舞帶霓裳,是民國人臨摹明代陳鴻恩所著《無雙傳》中之“金輪遺像”所刻,當是武則天為“王”時的神態。有一首古詩對其讚美道:“絕代佳人絕世雄,衣冠萬國冕旒崇;鬚眉有幸朝宸下,宰輔多才到閣中。六尺遺孤興浩劫,千秋高視仰豐功;殘山剩水留纖影,依舊傾城醉雁鴻。”
則天殿還陳列有一塊廣政碑、一塊“升仙太子碑”,升仙太子碑是武周聖歷二年(699)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偃師縣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並親為書丹的。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太子晉陞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體”書就,筆劃中絲絲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書和草書相間,接近章草書體。碑文上下款和碑陰的《遊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分別出自唐代著名書法家薛稷、鍾紹京之手。歷代書法愛好者都視“升仙太子碑”為書法藝術珍品。
此外,殿內還陳列有宋慶齡1963年為皇澤寺的題詞:“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氏家廟
武氏家廟
武氏家廟
皇澤寺大門北側,有鳳閣、鐘樓,南側則有寫《心經》洞、武氏家廟和鼓樓。據說,武士彠出人利州都督后,“招輯叛亡,撫循老弱,為官清廉,政績卓越,頗得百姓愛戴,故今特建廟以紀之。”
武氏家廟內,塑有武則天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彠及後妻楊夫人,武士彠的原配是相里氏,死於武德六年,武德七年四月,唐高祖親自做媒,為其娶繼室——隋朝王室宰相楊達之女楊氏,后封為榮國夫人。楊氏與武士彠結婚後,先後生了三個女兒,武則天是楊氏的次女,照此,武則天生於628年也是完全可能的。右側是武士彠與原配相里氏所生的兩個兒子:武元慶和武元爽。左側是武士彠與與楊夫人所生的三個女兒:長女名順,字明則,嫁越王府法曹賀蘭越石,生賀蘭敏之及一女而寡,后封韓國夫人,出入禁中,得幸於高宗,死後又追封鄭國夫人。次女名約,字明空,即曌(zhào),即武則天。季女史書沒有記錄名字,嫁郭孝慎,早卒不顯。
寫《心經》洞
寫《心經》洞
寫《心經》洞
武氏家廟東南是鼓樓,東北是寫《心經》洞。唐代宗初年,顏真卿為利州刺史,曾寫《心經》一卷,刻於此處,因此俗稱寫《心經》洞。
寫《心經》洞洞區有造像,分佈於巨石三面,共計19龕,東面主要雕刻經幢和六道輪迴的內容;西面造像常年埋於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過程中被發現,主要內容為三世佛及釋迦、多寶佛的題材;南面12號、13號洞窟為武則天的父母武士彠、楊氏開鑿,時間為貞觀二年(628年),這個時間與武則天出生的第三種說法相符,因此,這兩個窟可能是為武則天的出生祈福所開,窟內現存有武氏夫婦禮佛圖一組,彌足珍貴。
大佛樓
大佛樓
大佛樓
大佛樓又叫大佛石窟,原本無樓,是則天殿側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該樓初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現所建之樓,系1980年國家文物局撥款所建之新樓;由著名書法家李半黎先生題書“大佛樓”三字匾額於樓上,故習稱“大佛樓”了。
大佛窟高7米,寬6米,深3.6米,開鑿於唐代中期。主佛阿彌陀佛,立於蓮台之上,左手曲舉胸前,右手施無畏印,體態雄健魁偉,表情莊嚴肅穆。嘆“文革”劫難,其手指分明斷指又植。令吾輩痛惜哉。
主佛左右侍立迦葉、阿儺二弟子。迦葉袒右肩,左手執香爐,右手握拳下垂;阿儺左手捻串珠,右手上舉,拇指中指相併。外側觀音,大勢至二位菩薩,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莊慈祥。左右護法、金剛、力士等造像,惜風雨剝蝕,已面目難辨,但所見一肢一臂,仍舊雄姿英發,形態不凡。
這座石窟內刻有一“供養人”像,在全國“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他身著官服,頭戴唐制雙翅官帽,雙手合掌跪於佛前虔誠禱告,在大佛足下,顯得卑微而又渺小。據張大千老先生考證認為,此“供養人”應為被廢后的唐中宗李顯,因希求復帝,以取悅母后,正為其母祈禱之。另一說法為章懷太子李賢。因李賢曾令范曄詮譯《後漢書》,有影射皇權旁落之嫌而得罪於武則天,被廢為庶人;后令李賢監造“皇澤寺”時,令石工將自己的像雕於大佛腳下以示懺悔請罪。
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位於則天殿之上、大佛樓左側的中心柱窟(45號窟),為皇澤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處,也是四川地區唯一的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又名塔廟窟、支提窟,深2.76米,寬2.6米,窟約13立方米,窟室方形平面,平頂略弧,窟中央立方柱,由窟底直通窟頂,三壁各開一大龕兩小龕。
中心柱是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經塔,由塔基、身、頂三部分組成。第一、二層四面各鑿一龕,龕中鑿一佛二菩薩三尊像。這些佛龕造像,刻法古拙質樸,坐佛褒衣從正面敞開,下緣垂於台座下;左右侍立菩薩,發作雙髻,長裙曳地,闊幅天衣於胸前作V形交叉於雙肩成雙角若翼。
三面石壁上三大龕內,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像均身軀頎長,菩薩則面頤豐潤,通身無瓔珞,造像堅挺有力,富於體積感。三壁上部飾千佛。中心柱窟始鑿於,但三大龕內的造像為後代改鑿。

文化活動


歷史文化

皇澤寺
皇澤寺
皇澤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原名“烏奴寺”,一名“川主廟”,相傳是為了紀念李冰與二郎的。唐貞觀年間,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時,武后就出生於此,建立武周政權以後,施脂粉錢修建當時已具規模的川主廟,后取“皇恩浩蕩,澤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澤寺”。據明代陳鴻恩所撰《皇澤寺書事碑》載:“皇澤寺相傳為武后創”,清代張邦伸《雲棧記程》中也說:“武后秉政,建皇澤寺於此”。
也有人說,傳說武則天死而為神,民間遂給她建廟命名“皇澤”,是祈望她的“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后蜀廣政二十二年(959年),當地政府又對該寺進行了改擴建,形成“唐則天皇后武氏新廟”,當時的皇澤寺,臨江是“則天門”、“天后梳洗樓”、“樂樓”(戲樓),還有“彌勒佛殿”、“鐵觀音殿”等建築。
其後屢有毀建,現存建築大部為清代建築。已歷1300多年的皇澤寺,主體建築有大門、二聖殿、則天殿、大佛樓、呂祖閣、五佛亭等,寺依懸崖,下瞰江流,雕樑畫棟,錯落有致,氣勢不凡,頗有巴山蜀水之秀麗巍峨。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皇澤寺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廣元人民要去皇澤寺前烏龍潭一帶划舟競渡、遊河灣紀念武後生日。

典藏文物

綜述
皇澤寺不僅是國內唯一的武則天祀廟,寺內還保存著開鑿於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龕、1203軀皇澤寺摩崖造像及其歷代碑刻,不僅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極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更被專家們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宋墓浮雕石刻
宋墓浮雕石刻
宋墓浮雕石刻
在皇澤寺館藏文物中,一組宋墓浮雕石刻無疑是我國宋代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這批於1974—1980年間從廣元城四周壩子宋墓中出土的浮雕石刻共24塊。每塊長2米,寬0。8米,均系本地黃砂岩石刻成。根據墓內清理出來的買地卷記載:製作年代當為南宋時期,最晚的一座宋墓距今已有780餘年了。
經過文物工作者精心修葺后,鑲嵌在總長28米,高4米,厚0。8米的照壁上。分成《四宿神獸圖》、《戲劇演出圖》、《大典演奏圖》、《男女武士圖》、《孝行故事圖》、《墓主生活圖》、《花卉圖》等七大類。供遊人觀賞。
《四宿神獸圖》中,有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四獸。相傳為威鎮四方,避邪榮昌之神獸。
宋墓浮雕石刻
宋墓浮雕石刻
《戲劇演出圖》和《大麴演奏圖》共七幅,圖中男伎身著圓領長衫系腰帶,頭戴軟帽或硬翅冠。正手舞足蹈表演著;女伎或挽髮髻或扎小辮,或罩長披或著短衫,手執擅板,橫笛、豎簫、蘆笙、嗩吶、三弦、手鼓,腰鼓、扁鼓,馬鑼、桶鼓等站立演奏著。個個形態各異,生動風趣。《男女武士圖》中,人像高約1。45—1。51米,男武士戴頭盔,穿虎頭鎧,手執長鉞,濃眉亮目,威武而怒。女武士頭戴女冠,身著軟甲戰袍,手執長鉞,眉目傳神,肅穆端莊。在我國宋墓出土中尚屬唯一發現。
《孝行故事圖》中,共有五幅,均取材於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孟忠哭筍”,“喬庄打柴”,“董永別妻“,“扼虎救父”等孝行故事,意在宣揚孝道,弘揚傳統。
《墓主生活圖》中,有抬轎圖,椅轎圖,牽馬圖,庖廚圖,夜夢圖,念佛圖,焚香圖等,其中《庖廚圖》兩幅。有一圖中有女僕二人,一女挑水,一女坐灶前用竹筒吹火,灶邊有柴禾,鍋上放蒸籠六格,生動傳神;特別令人見之不忘的是那幅《飛壺酌酒侍宴圖》,在一張輔有桌圍的桌子上,置執壺、瓜果、食盒等,但無侍者,酒壺懸空,似有“隱身人”在酌酒於杯似的。構思奇巧,引人妙思。
此外在《花卉圖》中,系石刻牡丹、芍藥、蓮花,顯示墓主的高雅和富貴,極具象徵意義。
總之,這批宋墓石刻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宋代社會風俗、文化藝術、宗教傳統,道德理念等最寶貴的實物資料。
廣元府記碑
廣元府記碑
廣元府記碑
另一通碑為《廣元府記碑》。碑高2。6米,寬1。38米,厚0。24米。原碑存於舊縣衙原址,1974年10月移入皇澤寺保存。
據乾隆年間《廣元縣誌》載:“今上皇帝龍飛之十八年至元丁丑(公元1286年)廣元路從學教授章霪撰文廣元路總管府知事王世明立石”。碑文中有“……全蜀咽喉,古今要地,山川神秀,而歷代設置營建以及官制統屬。仰嘗求廣元之義,其在易則曰廣大配天地,其在春秋則謂一為元;今天下一統,其亦廣元二字有以聞其先乎?……至元二十六年六月記”。從碑文中可解“廣元”名稱由來之一說也。
這通“廣政碑”距今已七百餘年,碑刻文字923個,今碑文已無從辨認,所幸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廣元縣誌》錄有該碑文,為後人留下了一篇了解廣元歷史沿革的可貴史料。
今天,當人們走進廣元皇澤寺,彷彿走進了一座歷史的迷宮,藝術的殿堂……
蠶桑十二事圖碑
蠶桑十二事圖碑
蠶桑十二事圖碑
清代嘉慶年間,廣元有一縣今名曾逢吉。此人乃湖北京山人氏,舉人出身,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以軍功授昭化縣令。赴任后深入民間探索富民之道,號召縣民植桑養蠶,頗有政績。逐漸得出植桑養蠶致富之理。四年後調任廣元縣令,仍一如既往地倡導栽桑養蠶,並對全縣每株桑樹逐一造冊登記,頒行只能增植,缺一補一,嚴禁砍伐的縣規。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廣元縣境內所有道路兩旁皆桑樹成蔭,綠色夾道。清道光七(公元1827)年,曾逢吉升任松潘知州,臨行前,趕繪了這套極似連環畫的石刻《蠶桑十二圖》碑,告誡當地百姓及繼任縣令不要荒廢了植桑養蠶造福百姓的事業。
蠶桑十二事圖碑
蠶桑十二事圖碑
《蠶桑十二事圖》碑高1。3米,全長5.8米。首圖繪著嫘祖依馬小憩,一隻蠶蟲在一株桑枝上懸絲墜向嫘祖頭頂的畫面,此圖取材於嫘祖與白馬的傳說。傳說上古時代,嫘祖之父是一部落酋長,不幸在一次外出狩獵中與外敵發生戰鬥,酋長戰敗被俘;嫘祖得知消息后萬分著急,便召集部落眾人商計救父之策,併當眾許下諾言,誰救回嫘父者,她當嫁他為妻。部眾均無良謀。然而酋長家的大白馬聞言,卻長嘯一聲脫韁而去,傍晚時分馱回了嫘父。可在以後的幾天里,白馬不吃不喝,嫘父甚怪。問之眾人,嫘祖遂談及許諾救父配婚之語。嫘父聞言大怒,說:“人畜焉能配婚?”遂斬殺白馬,剝皮曝晒於烈日之下。可剛將馬皮曬出,突然狂風突起,馬皮與嫘祖被一同卷上天空,爾後一聲雷響,嫘祖化為一隻蠶蟲,悠然從天上懸絲而下,而埋入土中的白馬骨骼漸漸長出一株大樹,蠶蟲懸掛樹上,以葉為食,吐絲作繭。這樹後人叫它傷心樹或桑樹,寓意著嫘祖那一段傷心的往事。
蠶桑十二事圖碑中《選桑椹》、《種桑》、《樹桑》、《條桑》四圖,展現了我國清代培植桑樹的情景。這些辦法仍在今天的植桑活動中被採用著。此外《窩種》《種蠶》《喂蠶》《起眠》《上簇》《分繭》《腌蠶》《繅絲》八圖,一一展現了清代人養蠶、繅絲、紡織的全過程。這組石刻圖碑的拓片被前國家紡織部和上海絲綢博物館拓片收藏,成為我國十分珍貴的史料實物和古代科普創作藝術瑰寶。
廣政碑
廣政碑
廣政碑
在皇澤寺,有兩通看似平常,但卻十分難得的碑石,這便是后蜀王孟知祥(孟昶)廣政22年(公元959年)所刻的《廣政碑》和清乾隆(公元1286年)廣元路總管府總事王世明立石的《廣元府記碑》。
原廣元皇澤寺建築規模宏大。1954年修築寶成鐵路時,路基從皇澤寺建築群中心通過,拆毀了許多寺廟古建築,在開挖路基時,從廢墟中發現並出土了《廣政碑》。碑文為“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后武氏新廟記”。這通碑文,新舊《廣元縣誌》都無刊載。碑文凡二十九行,行存二十六至二十七字,可惜下截殘缺,約缺十字左右,文中凡遇“天后”或“后”字必抬頭頂格,遇敬語則空三格,對武後備至尊崇。重修新廟的年代距武后之死僅二百五十四年。這碑與唐李商隱《利州江潭作》一詩是郭沫若老考證武則天生於廣元的重要依據之史料實物。足見此碑價值非凡也。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50元
兒童身高1.1米以下免費;70周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或身份證、現役軍人持軍官證、殘疾人持殘疾證免票

開放時間

9:00-17:30

交通信息

廣元公交車經過(停靠)皇澤寺的公交車線路有:1路、15路、觀光巴士。

相關報道


”3月20日下午,“秀美四川·蜀道花香”全國網路媒體採風團成員在參觀完皇澤寺后,由衷的感嘆道。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始建於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初唐的不斷發展,漸成規模,至盛唐時達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