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衡陽王的結果 展開

衡陽王

衡陽王

衡陽王為中國歷代在衡陽所分封的國王或者藩王。

衡陽曆來為湘南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曾為夏商周衡湘國、西漢鍾武侯國都、西漢末年劉望帝都、東漢重安侯國、三國晉朝衡陽郡治、隋朝衡州總管府、唐朝湖南觀察使治所、五代十國曾封楚衡陽王馬希聲和楚衡山王馬希萼、宋朝荊湖南路提刑按察司治所、元朝湖南宣慰司治所、明朝雍王和桂王藩王國都、明末清初吳三桂帝都、清朝衡永郴桂道治、中華民國衡陽道治、新中國初湘南行政區首府。

內容簡介


衡陽地處南嶽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為“陽”,故得此名。而因“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棲息於市區回雁峰,故雅稱“雁城”。
衡陽曆來為中南重鎮、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曾為夏商周衡湘國、西漢鍾武侯國都、西漢末年劉望帝都、東漢重安侯國、三國晉朝衡陽郡治、南北朝(宋、齊、梁、陳)衡陽王國國都。
衡陽市位於中國中南部,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全國重要交通樞紐、中南地區重要區域性中心城市。現轄南嶽、雁峰、石鼓、珠暉、蒸湘5區,衡南、衡陽、衡山、衡東、祁東5縣,常寧、耒陽2市。2014年,常住人口730.34萬,城鎮人口354.36萬,土地面積15310平方公里,是湖南第二大城市。地處衡陽盆地,丘陵地形,物產豐富,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的美譽。
衡陽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中國唯物主義集大成者王夫之、開國元帥羅榮桓、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故鄉。名勝古迹主要有南嶽衡山、石鼓書院、回雁峰、來雁塔、東洲島、南湖公園、蔡倫竹海、中國印山等。石鼓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回雁峰是南嶽第一峰,座落市區,相傳“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故市區又名雁城。
衡陽市主要礦產資源和工業產品衡陽市礦產資源豐富,包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陶瓷原料、建築材料以及輔助材料等礦藏,以有色金屬著稱於世,素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的美譽。有色金屬礦有鉛、鋅、銅、鎢、錫、銻、鈦、銀等20多種,其中鉛鋅礦儲量達262萬噸。黑色金屬礦有鐵、錳等,其中鐵礦石儲量達3709億噸。化工原料主要有鹽、硫鐵、鈣芒硝等,其中鹽石、大理石、花崗岩,其中高嶺土保有儲量達1580萬噸。輔助材料有螢石、白雲石、硅石等,其中螢石保有儲量達794萬噸。
衡陽曆來有“魚米之鄉”之稱,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牲豬等農副產品重要產區。現形成了優質米、棉花、瘦肉型豬、黃花菜、特種蔬菜、特種水產、小水果、席草、湘蓮、柑桔十大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

南北朝

衡陽王劉義季
衡陽元王蕭道度
衡陽王蕭鈞
衡陽孝王蕭元簡
衡陽宣王蕭暢
衡陽王蕭子峻
衡陽王陳伯信

唐朝

衡陽王李成義

五代十國

衡陽王馬希聲

明朝

明初衡陽諸王
雍王朱祐枟
桂王朱常瀛

南朝宋介紹


劉義季
人物簡介
劉義季(415―447),宋武帝劉裕第七子。封 衡陽王,謚號文王。生於晉安帝義熙十一年,薨於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年三十三歲。兄宋文帝為荊州刺史,宋武帝(裕)使隨往江陵,由是特為宋文帝所愛。文帝即位,封衡陽王,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安西將軍。元嘉十六年(439)出任荊州刺史,在州蓄財省用、府庫充實,離任時一毫不取。自彭城王義康廢后,遂為長夜之飲,略少醒日。薨,謚文王。劉義季著有文集十卷,(《兩唐書志》及《隋書志》注)行於世。子 劉嶷繼位為 衡陽王,謚 恭王。嗣衡陽王劉伯道。
人物生平
劉義季,小字師護,元嘉元年封 衡陽王。歷征虜將軍,領石頭戍事,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尋代臨川王義慶 都督荊湘雍益梁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加散騎常侍,進號 征西大將軍,領南蠻校尉,徙都督南兗徐青冀幽六州諸軍事 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進督豫州之梁郡,遷徐州刺史。二十四年薨,追贈侍中司空,謚曰 文王,有集十卷。
劉宋衡陽國(424年—479年)
傳位謚號姓名在位年數在位時間
第1代衡陽文王劉義季23年424年—447年
第2代衡陽恭王劉嶷?年—463年
第3代衡陽王劉伯道?年—479年

南朝齊介紹


蕭道度

衡陽元王蕭道度,齊太祖蕭道成長兄。少與太祖蕭道成俱受學於雷次宗。父蕭承之,以二兄問次宗,答曰:兄外朗,弟內潤,皆良璞也。隨父蕭承之徵伐,官至安定太守,宋世卒。齊建元二年(480),追封 衡陽王,謚號 元王。

蕭鈞

蕭鈞(473-494),字宣禮,齊高帝第十一子,詩人。七歲,出繼伯父衡陽元王蕭道度,封為 衡陽王。武帝永明四年(486),為江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后遷征虜將軍、驍騎將軍,轉左衛將軍、中書令、領石頭戍事。又遷散騎常侍、秘書監,不拜。隆昌元年(494),改加侍中。累遷秘書監、撫軍將軍。性至孝。好學,善屬文。與王智深、江淹以文章相會。嘗手自細書寫《五經》,置巾箱中,以備遺忘,一時諸王爭效。“巾箱《五經》”自此始。居身清率,言未嘗及時事。海陵王延興元年,蕭鸞專政,見害。常手自細書寫五經部為一卷,置巾箱中。今存《晚景游泛懷友》詩一首,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人物列傳
蕭鈞字宣禮,年五歲,所生區貴人病,便加慘悴,左右依常以五色<⿰食半>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姨差。”年七歲,出繼衡陽元王,見高帝,未拜,便涕泗橫流。高帝執其手曰:“伯叔父猶父,勿怨。所以令汝出繼,以汝有意,堪奉蒸嘗故耳。”即敕外如先給通幰車、雉尾扇等,事事依正王。
區貴人卒,居喪盡禮。服闋,當問訊武帝,尪羸骨立,登車三上不能升,乃止。典簽曹道人具以聞,武帝即幸鈞邸,見之愴然,還謂褚蓁曰:“昨見衡陽,猶奇毀損,卿可數相撫悅。”先是貴人以華釵廚子並剪刻錦繡中倒炬鳳皇蓮芰星月之屬賜鈞,以為玩弄。貴人亡后,每歲時及朔望,輒開視,再拜鯁咽,見者皆為之悲。
性好學,善屬文,與琅邪王智深以文章相會,濟陽江淹亦游焉。武帝謂王儉曰:“衡陽王須文學,當使華實相稱,不得止取貴遊子弟而已。”乃以太子舍人蕭敷為文學。鈞常手自細書寫五經,部為一卷,置於巾箱中,以備遺忘。侍讀賀玠問曰:“殿下家自有墳素,復何須蠅頭細書,別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經,於檢閱既易,且一更手寫,則永不忘。”諸王聞而爭效為巾箱五經。巾箱五經,自此始也。
居身清率,言未嘗及時事。會稽孔圭家起園,列植桐柳,多構山泉,殆窮真趣。鈞往游之,圭曰:“殿下處朱門,游紫闥,詎得與山人交邪?”答曰:“身處朱門,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闥,而意在青雲。”圭大美之。吳郡張融清抗絕俗,雖王公貴人,視之傲如也。唯雅重鈞,謂從兄緒曰:“衡陽王飄飄有凌雲氣,其風情素韻,彌足可懷,融與之游,不知老之將至。”見賞如此。
歷位秘書監。延興元年,為明帝所殺。明帝立,以永陽王子蕭珉仍本國繼元王為孫。
個人作品
《晚景游泛懷友》
龍開依御溝。鳳轄轉芳洲。雲峰初辨夏。麥氣早迎秋。
山翠餘煙積。川平晚照收。浪隨文鷁轉。渡逐彩鴛浮。
風花轉未落。岩泉咽不流。一辭金谷苑。空想竹林游。

蕭子峻

衡陽王蕭子峻(485-498),字雲嵩,齊武帝第十八子。永明七年,封廣漢郡王。齊明帝建武二年(495年)九月,改封 衡陽王。明帝篡權登基,親屬人少力弱,特忌齊高帝蕭道成、齊武帝蕭賾子孫。永泰元年,衡陽王蕭子峻與河東王蕭鉉、臨賀王蕭子岳、西陽王蕭子文、南康王蕭子琳、永陽王蕭子珉、湘東王蕭子建、南郡王蕭子夏、貴陽王蕭昭粲、巴陵王蕭昭秀等諸王被殺。
南齊衡陽國(?年—?年)
傳位謚號姓名在位年數在位時間
第1代衡陽元王蕭道度追封
第2代衡陽王蕭鈞?年—494年
第3代衡陽王蕭子峻?年—498年
第4代衡陽王蕭子坦498年—?年

南朝梁介紹


蕭暢

衡陽宣王蕭暢(?—500),齊太祖蕭順之與皇后張尚柔四子,梁武帝蕭衍長弟,王妃柳氏,南齊永元二年(500年),為東昏侯所殺害。封 衡陽王,謚曰 宣王。
衡陽王蕭暢仕齊至太常,封江陵縣侯。蕭暢有美名,為始安王蕭遙光所禮。公元499年(南齊永元元年)八月蕭遙光作亂,問咨議參軍蕭暢,暢正色不從。戊午,蕭暢與撫軍長史沈昭略潛自南門出,詣台自歸,眾情大沮。南齊永元二年(500年),蕭暢任衛尉,掌握著宮門的鑰匙。東昏侯蕭寶卷酷亂逾甚,其尚書令蕭懿雖有大勛,忌而殺之,並殺其弟衛尉卿蕭暢。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蕭衍即帝位,追贈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 衡陽王。謚曰宣王。子衡陽孝王蕭元簡,孫衡陽王蕭護、衡陽王蕭獻。

蕭元簡

衡陽孝王蕭元簡(?—519),字熙遠,梁武帝蕭衍長弟 衡陽宣王蕭暢之子。天監三年(504年)襲封,除中書郎,遷會稽太守。十三年,入為給事黃門侍郎,出為持節、都督廣、交、越三州諸軍事、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還為太子中庶子,遷使持節、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信武將軍、郢州刺史。天監十八年(519年)正月,卒於州。謚曰孝王。子蕭俊嗣王位。

蕭護

衡陽王蕭護,衡陽宣王蕭暢之孫,世襲王位,任武州刺史,薨於任上。

蕭獻

衡陽王蕭獻,梁武帝的三弟 衡陽宣王蕭暢的孫子,世襲王位,任齊州刺史,鎮守齊昌。

南朝陳介紹


陳昌

陳昌(537年-560年),字敬業,陳高祖陳霸先第六子(嫡嗣),天嘉元年(560年)二月封 衡陽王。梁太清末年,陳霸先南征李賁,命陳昌與母親章要兒隨沈恪回吳興。陳霸先東討侯景時,陳昌與章要兒、陳蒨都為侯景囚禁。侯景之亂被平定,梁元帝拜陳昌為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陳昌時年十六。
陳昌容貌偉麗,神情秀朗,雅性聰辯,明習政事。陳霸先派遣陳郡謝哲、濟陽蔡景歷輔佐陳昌,又派吳郡杜之偉教授陳昌經書。陳昌讀書一覽成誦,明於義理,剖析如流。後來與陳頊一起去荊州,梁元帝以他為員外散騎常侍。荊州陷落,又和陳頊一起被俘虜到關右,西魏因為陳霸先的原因,對這些人質很禮遇。
陳霸先即位,頻頻遣使請北周釋放陳頊及陳昌,北周許諾而未遣。陳高祖陳霸先駕崩后,陳國皇嗣陳昌被囚,皇侄陳蒨接任了皇位,北周欲給陳國製造內亂,反而立即將陳昌放還。當時南梁殘餘勢力王琳據守長江中游,陳昌不得還,居住在安陸。王琳被南陳所平后,天嘉元年二月,陳昌從安陸出發。
陳昌自恃是陳霸先嫡子,在途給堂兄陳蒨寫信,言辭非常不客氣,要求堂兄讓位。陳蒨很不高興,說:“太子快回來了,我只好找個地方當藩王去養老。”其心腹大臣侯安都說:“自古豈有被代天子?”陳昌由魯山濟江,三月入陳境。陳蒨遂詔令主書舍人緣道迎接,丙子,渡江時,由侯安都於無人時將陳昌推入長江淹死,對外宣布陳昌在江中因船壞溺死。四月庚寅,喪柩至京師,陳蒨親出臨哭,追謚號 獻王,風光大葬。
人物列傳
衡陽獻王昌,字敬業,高祖太子也。梁太清末,高祖南征李賁,命昌與宣后隨沈恪還吳興。及高祖東討侯景,昌與宣后、世祖並為景所囚。景平,拜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時年十六。

陳伯信

衡陽王陳伯信(?—589),字孚之,陳文帝陳蒨與皇后劉昭華第七子。天嘉元年(560),衡陽獻王陳昌自周還朝,於道薨,因無子,四月陳文帝以第七子陳伯信予陳昌為嗣,封 衡陽王,奉獻王祀。尋為宣惠將軍、丹陽郡尹,置佐史。太建四年(572年),為信威將軍、中護軍。太建六年,為宣毅將軍、揚州刺史。尋加安前將軍、侍中、散騎常侍。太建十一年,進號鎮前將軍、太子詹事,餘並如故。禎明元年(587),出為鎮南將軍、西衡州刺史。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渡江攻入建康,與臨汝侯陳方慶一起為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
機構部門職務開始年份開始日期結束年份結束日期說明
衡陽郡王 56005165890312+
丹楊郡572+5720216
信威將軍5720216572+
中護軍57202165740720
宣毅將軍5740720574+
楊州刺史5740720574+
安前將軍587+5890213
鎮前將軍58702135890312
鎮南將軍5870312589+
西衡州刺史5870312589+

唐朝介紹


李成義(?―724),又名李捴,唐睿宗次子,唐玄宗二兄,母宮人柳氏,史稱惠庄太子。垂拱三年(687年),封恆王。693年(長壽二年)改封 衡陽郡王。後進封申王。
唐睿宗初立太子,原意復立睿宗第一次為帝時立的皇太子長子,然而長子李成器(又稱讓皇帝的李憲)堅決不受,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二哥的李成義也據此辭讓,故睿宗冊立三子李隆基為太子,衡陽王李成義晉陞為申王。李隆基繼承帝位,是為唐玄宗。

五代十國


馬希聲

衡陽王馬希聲(公元898~932年),字納諾。五代十國時期楚國第二位國王,武穆王馬殷次子,馬殷時已掌握朝政實權,馬殷病死後繼位。年號長興,在位3年,病死。
馬希聲,其父馬殷稱楚國王后,任他判內外軍事,掌兵權。時楚國謀臣高郁對馬殷忠心耿耿,卻為南平國君季興所恨,派人行反間計。馬殷不聽,馬希聲則輕信謠言,以為高郁今後會謀反,削奪了他的兵權。高鬱憤懣,聲言要隱居以避禍。馬希聲馬上假造父王的命令殺死了高郁。馬殷知道后,大哭說:“我已經老了,政非己出,致使功臣慘遭橫死。”可見馬希聲這時已經掌握了朝政實權。馬殷於公元930年11月病死後,長子馬希振懾於馬希聲的權勢,未行兄終弟及之制,把王位讓給了他。他便於同月襲位,並被後唐授為武安,靜江軍節度使,用後唐年號。
馬希聲生平最喜歡喝雞湯,每天都要殺雞50隻燒湯喝,連送馬殷的靈柩出葬時,他也喝下幾罐雞湯后才動身。公元932年,馬希聲病逝。馬希聲史稱 衡陽王。
人物生平
一、出生
1.出生時間:公元899年。
2.父母:父親楚武穆王馬殷,母親袁德妃。
3。同母弟:馬希旺。
二、登帝位
1.節度副使:馬希聲為楚武穆王馬殷次子,因為母親袁氏得寵,馬希聲出世后,被時為楚王的父親馬殷任命為武安節度副使。
2.執掌楚國軍權:公元927年(29歲),楚國建立,馬希聲被楚武穆王馬殷任命為判內外諸軍事,掌握楚國的軍權。
3.誅殺高郁:楚武穆王馬殷登基時,年事已高,馬希聲受南平國君高季興離間,認定楚武穆王馬殷的重要謀臣高郁即將謀反,於是剝奪高郁兵權,高郁請求告老,馬希聲反而矯詔殺之。
4.即位:公元930年11月(32歲),楚武穆王馬殷病逝,葬上潢,遺詔王位繼承按照兄終弟及制度實行,但其長子馬希振攝於馬希聲的權勢,未行兄終弟及之制,將王位讓予馬希聲。公元930年(庚寅),馬希聲即位稱王,改元長興元年。
三、帝王作為(930年11月—932年7月,在位2年,32歲—34歲)
1.稱臣後唐:楚衡陽王馬希聲續位后,向後唐稱臣,後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其為武安、靜江兩軍節度使,兼領中書令。
衡陽王馬希聲
衡陽王馬希聲
2.好吃雞肉:楚衡陽王馬希聲聽說後梁太祖朱全忠喜歡吃雞,很是羨慕,因此繼位后,每天都殺五十隻雞做菜;服喪期間南楚衡陽王馬希聲也沒有哀傷的表情,南楚武穆王馬殷要下葬時,南楚衡陽王馬希聲還吃了好幾盤 雞肉。
四、帝王之死
長興三年(公元932年)7月,病薨(一說病逝於禽流感),追謚為 衡陽王。

馬希萼

馬希萼(900—953)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君主,楚王馬殷之子,馬希聲、馬希范之弟,馬希廣之兄。馬希范在位時任武平節度使,鎮守朗州。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馬希范去世,將領排除馬希范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因而馬希廣、馬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
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年),馬希萼叛變,率軍南下進攻南楚潭州,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結合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遂自稱順天王,並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佔領潭州,擒馬希廣。之後將馬希廣賜死。
馬希萼當初因認為後漢偏袒馬希廣而轉向南唐稱臣,故一改馬殷以來臣服中原的態度,未待冊封即自稱天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登位后,志得意滿,殺戮報復,縱酒荒淫,將事務都交給馬希崇,然而馬希崇也只是交給下屬而已,因此政事混亂,又對士卒不加賞賜,遂軍心思變。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馬希萼被囚禁于衡州衡山縣(今 衡陽市衡山縣)。馬希萼抵衡州衡山後,復被廖偃、廖匡凝、彭師暠等擁護稱 衡山王。不久,南楚為南唐所滅,馬希萼被南唐任命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仍封楚王。其後在入朝的時候,被南唐元宗李璟留下,幾年後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去世,謚恭孝王。

明朝介紹


明初衡陽諸王

明朝衡陽 諸王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封
稱號國君姓名關係在位年數註記
衡陽庄和王朱貴朱植、庶十二子1424年—1457年永樂二十二年封。天順元年薨。
衡陽靖僖王朱豪朱貴㷂、嫡一子1460年—1488年天順四年襲封。弘治元年薨。
衡陽悼僖王朱恩鏏朱豪㙫、嫡一子追封成化十年封長子。弘治四年卒。以子寵淹襲封。追封謚悼僖王。
衡陽安僖王朱寵淹朱恩鏏、庶一子1493年—1539年弘治六年襲封。嘉靖十八年薨。無子,國除。
附衡陽國宗理
衡陽國宗理朱寵池朱恩?、子?年—?年不知何年兼理衡陽國事。薨。
以後不詳
參考文獻1、《弇山堂別集》

雍王朱祐枟

雍王朱祐枟(1481年6月29日-1507年1月17日)明朝親王,出生於1481年6月29日,明憲宗第八子、母孝惠皇后邵氏,親王。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雍王。分封衡州府(府治衡陽),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衡州(今 衡陽),正德二年(1507年)1月17日薨,謚 雍靖王。無子,藩國除。

桂王朱常瀛

桂王朱常瀛,明朝親王,為明神宗第七子,母親是貴妃李氏,封衡州(今 衡陽)。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廿六于衡州(今 衡陽)就藩,為歷史上第一位桂王。桂王府位於衡陽市人民路東端。崇禎年間,桂王朱常贏的三王子朱由楥受封安仁王,四王子朱由榔受封永明王。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張獻忠率部攻衡陽,桂王朱常贏與張獻忠,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血戰衡州(今衡陽)城,朱常贏染病,永明王朱由榔指揮,朱由榔逃,致衡州(府治衡陽)城破,劉熙祚將軍戰死。首任桂王朱常瀛攜子安仁王朱由楥、永明王朱由榔逃往廣西梧州避難,於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十一月初四,病薨於梧州,謚 桂端王。死後由其第三子安仁王朱由楥襲桂王位,為 第二任桂王。不久朱由楥薨,謚 桂恭王。朱常瀛第四子朱由榔沿襲為桂王。為 第三任桂王也是最後一個桂王即永曆帝朱由榔,最終為吳三桂殺害。朱由榔稱帝后,追尊朱常瀛為皇帝,廟號:禮宗,謚號:體天昌道庄毅溫弘興文宣武仁智誠孝端皇帝。
桂王朱常瀛諸子
長子 朱由?桂王世子,生卒年不詳,名字已佚。
次子 朱由?桂閔王,生卒年不詳,名字已佚。
三子 朱由楥 桂恭王
四子 朱由榔 永明王、永曆帝,生母馬太后。
五子 朱由?永興王,死於農民起義叛亂,名字已佚。
六子 朱由?新田王,死於農民起義叛亂,名字已佚。
七子 朱由?江華王,死於農民起義叛亂,名字已佚。
八子 朱由?嘉善王,夭折,名字已佚。
(?是現今字典上沒有的字)。
家世
祖父:朱載垕,即明穆宗。祖母:孝定太后李氏。父:朱翊鈞,即明神宗。母:李敬妃,明神宗皇貴妃,追封“孝敬太皇太后”。妻:呂皇后,早死,追封孝欽端皇后;王皇后,永曆帝即位后尊為太后。謚“孝正太后”。妾:馬氏,即馬太后,永曆帝即位后尊為“昭聖太后”。活了91歲。
朱常瀛女兒
安化公主第二女(1626年3月9日-1627年3月20日)廣德公主

第二任桂王朱由楥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十一月初四,首任桂王朱常瀛病薨於梧州,朱常瀛第三子安仁王朱由楥襲桂王位,為 第二任桂王。不久薨,朱常瀛第四子朱由榔沿襲為桂王。

第三任桂王朱由榔

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明朝第二十位皇帝,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封國衡州(今 衡陽)。公元1623年,朱由榔生於北京順天府,1646年襲封桂王,為 第三任桂王。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朱由榔倚仗大西軍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緬王將其獻與吳三桂,1662年6月在昆明被絞死,終年40歲,在位16年。死後廟號昭宗,謚號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清朝介紹


吳三桂,字長伯,遼東(今遼寧遼陽)籍。武舉出身,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年)擢為寧遠總兵,鎮守寧遠。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日李自成義軍進北京,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吳三桂為 平西伯,李自成義軍已進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4月13日,李自成親率大軍十萬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吳三桂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聯合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大敗李自成,受清封 平西王。不久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平滅陝西等地流寇余部,滅四川張獻忠。
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進攻雲貴等地。十六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 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聖祖玄燁決定撤除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的封地。吳三桂自稱 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起兵反清,佔據半個中國。戰爭進行了八年,戰場形勢發生逆轉,陸續被清軍擊破。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 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陽市衡南區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清兵的反擊挫敗了吳三桂的鋒銳,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日(1678年3月23日),築壇于衡州府(今衡陽市)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昭武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今衡陽市)為“應天府”,改鐘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張氏為皇后,孫吳世璠為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曆,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錢幣。大周帝國轄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八月開科錄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95間,象徵九五之尊。
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裡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兵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康熙十七年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康熙十七年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10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岳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兵幾次渡江,均未得逞。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