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會性發展
心理社會性發展
心理社會性發展是艾里克森按漸成說的原理提出的一生中的人格發展理論。共分 8 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間的衝突和矛盾所決定的危機。人格發展的過程就是危機的不斷解決、各階段不斷轉化的過程。順利解決矛盾就能形成積極的品質,反之形成消極的品質。積極品質的形成有助於增強自我、適應環境;消極品質的形成會削弱自我、阻礙適應環境。前一階段危機的解決有助於以後階段順利度過危機,反之則會影響以後階段危機的解決。順利解決危機不等於不能有消極特徵出現,重要的是積極的與消極的品質之間的比例。只有當消極品質超過積極品質時才會使發展產生困難。
目錄
艾里克森認為,每個人都有產生善惡的潛能,故無生來的善與惡的本性,人格是自我與社會環境不斷相互作用的產物,艾里克森按照社會期望的品質與消極品質的矛盾衝突,描繪一生中人格發展的過程。第一階段(出生~1 歲),信任對不信任。一致性、連續性和同一性的經驗導致信任感;不合適的、不一致的或消極的照料會產生不信任感。第二階段(2歲~3 歲),自主對羞怯或懷疑。有機會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嘗試技能導致自主感;過分受保護或缺乏支持會造成對控制自我或環境的能力發生懷疑。第三階段(4歲~5歲),主動對內疚。自由地從事活動和運用言語表達新的認識導致主動感;限制活動或父母不對兒童的看法與問題作出反應可導致內疚感。第四階段(6歲~11歲),勤奮對自卑。被允許創造一些東西,做一些事情,完成後又受到表揚可導致勤奮;限制活動,並批評所做的事可導致自卑感。第五階段(12歲~18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即使在不同的情況下,在不同的人對其作出不同的反應時亦能認識一個人個性的連續性和同樣性,導致同一性;不能確立穩定性(尤其是性別角色和職業選擇)就導致角色混亂。第六階段(成年早期),親密對孤獨。與另一個人的同一性融合導致親密感;與別人競爭和爭鬥導致孤獨感。第七階段(成年中期),繁衍對停滯。關心和指導下一代會產生繁衍感;基本上只關心自我將導致自我專註,發展停滯。第八階段(老年期),自我完善對失望。坦然地接受度過了的一生導致完善感;想要補償失去的機會又感到為時已晚,導致失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