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瑪塔·哈麗的結果 展開
- 歷史著名間諜
- Fate系列中的角色
瑪塔·哈麗
歷史著名間諜
瑪塔·哈麗(Mata Hari,1876年8月7日—1917年10月15日),雙重間諜。
在世界間諜史上,瑪塔·哈麗算是最富傳奇的間諜之一。從默默無聞身世凄苦的鄉下女孩到轟動巴黎的脫衣舞娘,直至左右逢源的雙重間諜,到最後以飛吻面對死亡,瑪塔·哈麗的一生瑰麗傳奇。即便在死去以後,她仍然被人評說爭論,其經歷還被拍成電影。
瑪塔·哈麗[歷史著名間諜]
報上的一則徵婚啟事成就了她生命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婚姻,大她22歲的丈夫是一名曾經離異的荷蘭海軍軍官。1895年7月11日,年僅19歲的瑪嘉蕾莎嫁進門后才發現,原來丈夫時常酗酒,並在酒後毆打她。婚後,他們夫婦二人移居爪哇,並很快有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不幸的是1899年他們的兒子意外身亡,本就不合的夫妻關係雪上加霜。蕾莎夫婦聲稱是僕人下毒害死了孩子,但一些史學家認為孩子真正的死因可能是梅毒。隨後,他們返回了荷蘭。瑪嘉蕾莎與丈夫最終在1903年離婚並爭取到了女兒的監護權,可是不依不饒的前夫竟然不服法庭判決私下綁架了孩子。
瑪塔·哈麗[歷史著名間諜]
1904年,孤身一人的瑪嘉蕾莎不名一文地來到了花都巴黎,在一個馬戲團作騎師,並改名為麥克勞德小姐(Lady MacLeod),也兼職做藝術模特,在艱難中維持生計。為了生計,她不惜在一位巴黎劇院經理面前表演起了脫衣艷舞。在那個年頭,很少有人的表演如此大膽出位,劇院經理立即被她這種“帶有神秘東方氣息的婆羅門藝術”給震住了,當即拍板將她錄用,並且還給她起了個藝名——“瑪塔·哈麗”,按照梵語,該名意思為“神之母”,照印度尼西亞語,也可譯作“黎明的眼睛”,意即“馬來人的太陽”。
1905年3月13日,在巴黎吉梅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首次演出,她憑藉帶有東方文化的神秘和充滿誘惑的身體,折服了所有的觀眾,瑪塔·哈麗幾乎一夜成名。此後她又拍攝了很多衣著暴露甚至裸體的照片,並將這種形象帶到了她的舞台表演中去,她種種大膽的做法又為她贏來了更多的呼聲。瑪塔·哈麗也從此開始為自己編造一個神秘的來歷,在她自己編造的故事中,她成了一位來自爪哇的印度僧侶的後裔,她從小學習印度教的神聖舞蹈。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爆發前夕,瑪塔·哈麗正在德國巡迴表演。德軍統帥部的軍官巴龍·馮·米爾巴赫在看到哈麗為幾個工業巨頭作即興表演時,感到這是一塊難覓的間諜好料。於是,“惜材心急”的他派人私下出價2萬法郎誘她下水。面對德國諜報機關的要求,瑪塔·哈麗又驚又喜。在與權貴的交際中,她常常會聽到一些“大新聞”,但多數時候,她只是用它們來炫耀自己。想到自己姿色很快就會不再,用消息來賺錢未嘗不是個好買賣,於是她答應了德國人的要求。
儘管為德國人幹活十分得心應手,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相持階段,瑪塔·哈麗擔心有朝一日協約國取得勝利,自己給德國做間諜的事情被人知道。因此,她開始有意識地向法國靠攏。
最先發現哈麗與德軍“有染”的,是潛伏在巴黎的英國秘密情報人員,由於當時英法兩國同屬協約國陣營,因此英國方面立即將這一重要情報捅給巴黎當時負責法國情報工作的喬治·勞德克斯上尉。
另一種說法是,她直接找到法國特務機關負責人,向他毛遂自薦,不過該負責人一開始並沒有當真。隨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雙方開始大打間諜戰。與德國諜報機關一樣,法國諜報機關也開始找她。就這樣,瑪塔·哈麗又成了法國間諜。為了好好表現,瑪塔·哈麗開始大量向法國方面傳遞德軍消息。結果,很多德軍成了瑪塔間諜成績的犧牲品。
瑪塔·哈麗在後來回憶這段歷史,曾說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獲得了英國軍情五處軍官接見,並答應他成為法國軍隊的間諜,只是法國軍方從來沒有正式確認此事,至今,尚不清楚,這是瑪塔·哈麗故意的謊言使自己的身份更為神秘,還是法國軍方確實利用了她,卻礙於國際形象不能承認,這些都已不得人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瑪塔·哈麗將雙重間諜做得十分到位,在德國與法國兩國間左右逢源。正如《間諜大師:阿蘭·杜勒斯》一書的作者詹姆斯·史勞德斯很多年後對她的評價:“從任何角度來看,她的工作都非常出色。”
1917年1月,瑪塔·哈麗又開始了巡演,她抵達了中立國西班牙。她的到來,令西班牙人痴狂。在演出獲得成功的同時,她的間諜活動仍在進行。她將西班牙政府的一些動態,源源不斷地發往柏林。但她的活動已經被英國諜報機構監視,因為英國與法國同屬協約國陣營,英國方面立即將她的動向通報給法國反間諜機構。
就在此時,西班牙馬德里的德國軍隊向德國柏林發送了一封電報,這封電報描述了一個代號H-21的德國間諜的所採集到的大量情報。法國情報人員截獲了這份情報,並破譯了全部內容,密電寫道:“通知H21速回巴黎,並支付1.5萬法郎費用。”巧合的是,瑪塔·哈麗這時竟突然中斷在西班牙的演出,匆匆返回法國。綜合英國方面提供的資料,加上自己的一番調查,法國諜報機關很快判定出H-21即是瑪塔·哈麗。於是,1917年2月13日當瑪塔·哈麗一進入法國,他們便將其在巴黎的酒店寓所中逮捕。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人在這封電報中採用了先前已經被法國破解的編碼方式,這就給以後史學家留下了很大的疑問,很多人猜測這是否是有人有意為之,或許正如瑪塔·哈麗自己所言,她是在以雙重間諜的身份為法國效力,而德國人僅是借刀殺人,這些都不得而知。
主審法官“公報私仇”,情報首腦“順水推舟”,美女間諜從容走上刑場據報道,哈麗最終被推上刑場,全因她被捕后的主審法官埃爾·波查頓所賜。但讓人不解的是,法官波查頓歷來都被認為是一位秉公執法、受人尊敬的大法官,可是面對哈麗辯護律師據理力爭提交上來的哈麗曾為法國竊取德軍情報的事實卻視而不見!
菲利普·考勒斯詳細查閱了家庭檔案后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外曾祖父皮埃爾·波查頓發現外曾祖母“紅杏紅牆”之後,在日記和私人信件中處處流露出對所有女人的憎恨,這種憎恨之情對於那些“行為放蕩的騷娘們”更是到了近乎病態的程度。在一張私人便條上,波查頓這樣咬牙切齒地寫道:“可以想像瑪塔·哈麗是如何成功竊取情報的,那些正襟危坐的高級軍官們甭管思想如何警惕,在這個女人的強大攻勢之下,防線將統統土崩瓦解。”
考勒斯據此推論,“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當年我外曾祖父為何如此判決的真實原因了:瑪塔之所以‘有罪’,就是因為身為性感尤物的她追求自由放縱、奢華享受,這便是她‘冒犯’法官波查頓的全部原因。”
而當初將哈麗招進門的法國情報部門首腦勞德克斯上尉,一看哈麗被德國情報部門盯上,已經失去情報價值,為了挽救法國情報機構的名譽,也不惜犧牲哈麗。在哈麗被捕受審期間,勞德克斯上尉刻意誇大這位紅舞星在一戰初期(1914年)為德國充當間諜刺探法國情報的罪行,卻隻字不提1917年她反過來向法國提供德軍情報的真相。由於一戰開始的頭三年裡,在德軍的瘋狂進攻下法國軍隊節節敗退連打敗仗,正處於極度被動的地位,士氣低落,幾十萬協約國的將士在戰場上死亡。法國政府面對國內輿論的巨大壓力,也急切地需要尋找倒霉的替罪羊,也許瑪塔·哈麗正是最合適的人選,處死瑪塔·哈麗更好可以轉移公眾視線。她被指控為德國間諜,對數萬士兵的死亡負有責任。儘管很多假定都僅僅來自推測,並無確鑿的證據,但她仍然被認定有罪。
於是,曾經風光一時的絕色女諜瑪塔·哈麗被法國情報部門以“叛國罪”的罪名逮捕,最後被判死刑。
1917年月10月15日,面對荷槍實彈的行刑隊,哈麗頭戴一頂寬檐黑帽,手戴一副黑色的羊皮手套,腳穿著一雙漂亮的紅舞鞋,若無其事地踏上了最後的死亡之旅。在巴黎郊外一塊叫做萬森的多邊形空地,劊子手們開始瞄準射擊。她面對11個行刑隊員的槍口,笑著對領刑的軍官說:“這是第一次有人肯付12法郎佔有我。”(在法語中,“法郎”和“子彈”是同一辭彙。)迎著呼嘯而來的11顆子彈,這位41歲女人的臉色沒有絲毫慌張,相反,她挺直了胸脯,從容地等待死神的降臨。
作為一個曾經紅極一時的艷舞演員突然以間諜的身份被槍決,這也立即引出了很多的流言。一種流言是,瑪塔·哈麗在臨死前給了行刑者一個飛吻,又或者她只是飛吻了她的律師,一個她從前的情人。她的遺言是“謝謝,先生”。另一種流言是,她故意解開了她的上衣,裸露出她的乳房,以迷惑行刑者。但1934年美國雜誌《紐約客》的報道卻是,“她穿著一身整潔的女士西服,雙手戴一幅嶄新的白手套,一些都是專門為這個場合精心準備”。第三種流言是,瑪塔·哈麗在行刑時非常鎮靜,而且拒絕戴眼罩,因為她在先前已經賄賂了行刑者,使用空彈殼代替真子彈,但這個計劃最終失敗了。
瑪塔·哈麗被處死後,她的屍體無人認領,因此最終被用於醫學用途。她的頭顱經過防腐處理后,存入了巴黎阿納托密博物館。經過特殊的技術處理后仍保持了她生前的紅唇秀髮,像活著時一樣。但是直到2000年,該館的保管人才發現瑪塔·哈麗的頭顱不翼而飛,據說是被她的崇拜者盜走了。據後來的分析,丟失很可能是1954年該館搬遷時發生的。另有1918年的記錄顯示,該館也曾經接收了進行完醫學實驗的屍體,但是也已丟失。
多年之後,人們對瑪塔·哈麗“叛國者”的定義不以為然。幾年前,瑪塔·哈麗不僅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而且在她的故鄉呂伐登,還建了博物館,許多婦女還把她當作反抗男性霸權的先驅來紀念。
一般通常的觀點是,瑪塔·哈麗作為一個色情舞的演員又扮演著雙重間諜的身份,從她的情人那裡盜取了大量的情報,最終被執行槍決。這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題材,所以從她死後,各種各樣的流行文化就始終不斷地在她身上大作文章,甚至時至今日,瑪塔·哈麗的大名仍在被不斷提起,當然,這其中有很多都添加了虛構的成分,但也有少量的作品有較強的寫實性,可作為歷史研究的史料。
在眾多作品當中,1931年著名的女明星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影片《瑪塔·哈麗》為經典之一。該片主要依據瑪塔·哈麗真實的生平改編,只是為了迎合觀眾胃口,在她最後被槍決時加入了密謀策劃的虛構成分。該片塑造的傳奇浪漫的人物角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來的創作,瑪塔·哈麗也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書籍、電影、電視劇、日本動畫、電腦遊戲等作品之中。
根據考勒斯新書改編的歷史連續劇將由法國電視第三頻道首次熱播。據悉,素以挑剔刻薄著稱的法國評論家中許多事先已經觀摩過此劇,反映普遍良好。需要指出的是,他們中其實絕大多數人原本並不贊同哈麗當年是被冤殺的。不過對於即將公演的片子,法國《巴黎人報》這樣評價道:“任何指望能夠從劇中看到淫穢內容的觀眾最好還是別作這個指望,因為這部片子是為哈麗正名的。”瑪塔·哈麗到底是“叛國者”還是“愛國者”?是英雄還是叛徒?也許只有歷史可以解答這個問號了。
1、Mata Hari, Mythe et Réalité d'une Espionne,一部1998年的紀錄片,56分鐘,比利時;
2、萊內·洛維奇(Lene Lovich)創作的音樂劇《瑪塔·哈麗》,1982年10月至11月在英國倫敦的哈默史密斯歌劇院(Lyric Hammersmith)上映;
3、1967年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皇家賭場》 (Casino Royale es Bond)中,瑪塔·邦德是虛構出的詹姆斯·邦德和瑪塔·哈麗的女兒,她像她母親一樣是個出色的舞者,但並不是個出色的間諜;
4、美國電視劇《聖女魔咒》(Charmed)中,角色菲比·哈里威爾(Phoebe Halliwell)在劇中被瑪塔·哈麗靈魂附體;
5、1989年法國遊戲公司Loriciel出品了一款在Atari ST和Amstrad CPC運行的視頻遊戲;
6、瑪塔·哈麗出現在電腦遊戲《影之心》(Shadow Hearts)系列的前兩款中,而且使用了瑪塔·哈麗的原名瑪嘉蕾莎·吉爾特魯伊達·澤利;
7、在美國電視劇《少年印第安那瓊斯年譜》中,17歲的印第安那·瓊斯在巴黎遇到了瑪塔·哈麗並愛上了她,把童貞獻給了她;
8、美國Bally公司製作了一款名為瑪塔·哈麗的彈球機;
9、美國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的小說《母親之夜》(Mother Night)中,曾有一段主人公對瑪塔·哈麗回憶的描述。
10、在日本輕小說與動畫作品《R.O.D》中,瑪塔·哈麗被複制科技復活,成為“偉人軍團”之一。
11、巴西著名作家保羅·科埃略2016年底發行的新書The Spy 即以瑪塔·哈麗為原型。
12、在日本手游《FATE GRAND ORDER》中,瑪塔·哈莉作為ASSASSIN(暗殺者)職介的英靈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