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門

義大利雕刻家吉貝爾蒂創作浮雕

天堂之門,是義大利佛羅倫薩聖若望洗禮堂東面的正門,由雕塑家洛倫佐·吉貝爾蒂雕刻於1452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傑作之一。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稱為天堂。佛羅倫薩洪水后,原作經修復后,保存在附近的主教座堂博物館。

作品內容


天堂之門完全用黃金製造,正處於主教座堂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前方,大門共有兩扇,每扇門上的浮雕作品都分為五塊。該浮雕主要的場面有亞當夏娃,該隱和亞伯,諾亞,亞伯拉罕,以撒,以掃和雅各,約瑟,摩西,約書亞,大衛,所羅門和示巴女王。

創作背景


天堂之門局部圖
天堂之門局部圖
《天堂之門》為青銅浮雕,高565厘米,吉貝爾蒂創作於公元1425至1452年,位於義大利佛羅倫薩洗禮堂東面大門上。
十五世紀初,義大利的美術突然繁盛起來,先是壁畫,然後是雕塑,各種藝術形式紛紛跳出教會模式的禁錮,在宗教允許的範圍內進行著全新的藝術創作。
義大利由此在歐洲大陸首先進入文藝復興時代。吉貝爾蒂就是這個時期雕塑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1401年初,吉貝爾蒂參加佛羅倫薩洗禮堂大門浮雕創作比賽獲得第一名,並耗時21年完成了洗禮堂的第二座大門的浮雕創作。
1424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完成洗禮堂的北門,在威尼斯停留一段時間后,他又獲得完成洗禮堂正門的任務,首先完成的是南門,由安德里亞·皮薩諾製作於1330年到1336年。雕刻持續了27年之久,直到1452年70歲的吉貝爾蒂才安裝了第一塊青銅板。
最初預計安裝28塊描繪舊約場景的面板,然而,後來吉貝爾蒂決定只雕刻十塊框架較大的浮雕。
在1435年,皮耶羅一世·德·美第奇從流亡地返回,他的經歷可與約瑟的故事相比,約瑟被兄弟出賣,但是後來成為他們的救星,並且帶來了繁榮興旺。他開始創作洗禮堂的第三座大門浮雕,共用了27年才告完成,這就是《天堂之門》。

作品鑒賞


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對這組浮雕作品讚賞不已,也是他給予了作品以《天堂之門》的名稱。雖然表現的內容仍然是宗教故事,但卻具有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新的藝術語言。在浮雕作品中,吉貝爾蒂成功地借鑒了繪畫的藝術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個人物形象,利用透視的手段來再現人物的位置、空間的環境和深度,近處的人物最大,遠處的較小,直到最遠方融入背景,造成了很強的景深感。鍍金的表面則使整個浮雕洋溢著一種黃金色的空氣和輕霧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