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價值論

人生價值論

《人生價值論》是現代鄧公玄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十章,作者從人生意義的理解及其價值的重估開始論起,指出入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因為人有理性。人不單是求生,而是求得合理的光榮的生活,求合理的光榮的生活之人生目的,正是人生意義乏所在。而人生價值的估定,也是以此為標準。人類光榮生存的三大發展方向是理性、意志和情感的相互調節。作者批評了長生不老與靈魂不滅等觀念,認為“我,,的觀念對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人有意志自由的願望,意志是由過去的經驗決定的,所以不能逃避因果的支配,意志自由,是因習慣的緣故。人類生命是不斷的,只要我們能對人類有所貢獻,則此種貢獻自然將永遠存在於人類社會當中,而永垂不朽。這就是人生價值之所在。
第三章,作者探討了道德、道德律的發生及其演變。人類最初惟一的目標是求得生存的維持,根本還不曾有所謂善惡的考慮;最早的道德律產生於兩性關係中間。歷史上道德進步的情形,不在道德的改善,而在於其適用的範圍擴大。人類本著求生的本能自然發展形成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律,即習慣、風俗,也可稱為道德。孔子的“仁”,就是人與入相處的適當方式,亦是相互的原則。人為萬物之靈,有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需要,精神與物質同屬現象,二者交相作用,精神享受高於物質享受。
第五章,作者論述了人的身心修養與人格的完成,自修主要是學業、做事、道德、體育四方面,一一做到,便可達到健全的人格。作者進一步討論了人生價值問題,認為人生價值的客觀意義即指社會價值而言,主觀意義則是所謂的自我價值。所謂社會價值,就是由同類意識發生而來的。包括同類意識本身或自覺生活、社會粘性,團體或社會的特有物或性質、以及促進團體發展的某種原則。自我價值乃是由自我意識發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有相同點,但又有區別。一個人的人格的完成,必然是由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兩方面互相配合。人格是一個人在社會與他人相處時依照適當的模式,從思想行為表現出來的綜合形態:人格之評定應以自我價值社會價值的綜合為尺度,在人生方面,自我價值重於社會價值。人類天性中存在著“自利”與“利他”的矛盾,處理不好便會發生衝突。在解決社會問題時,自由與平等必須合理兼顧,批評馬克思的理論強調人的平等,卻犧牲了人的自由。現代入熱望世界和平,應當向此目標努力。作者還論述了藝術思想對民族生活的影響問題,提出改造現代人生的觀念的必要性及其途徑,即合理的目的、科學的方法、樂觀的態度、徹底的精神、畢生的勇氣、反省的習慣等。關於人類的前途,作者分析了人生的黑暗方面與光明方面。認為人類應努力消除戰爭,由民族文化之溝通到世界文化大同,達到一世界聯邦或大同世界。
本書一些觀點需要批判地理解。

出版信息


上海中華書局1947年1月初版,12萬字,為中山文化教育館社會科學叢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