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若

漢語詞語

賀若是漢語詞語,拼音是hè ruò,是琴曲名。相傳出於唐代琴師賀若夷,或雲出於隋代賀若弼,故名。亦借指弼或夷。

詞語信息


【注音】:ㄏㄜˋㄖㄨㄛˋ

詳細釋義


(1).琴曲名。相傳出於唐代琴師賀若夷,或雲出於隋代賀若弼,故名。亦借指弼或夷。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琴曲有《賀若》,最古淡。東坡云:‘琴里若能知賀若,詩中定合愛陶潛。’以賀若比潛,必高人。或謂賀若弼也。考弼之為人,殊不類潛……余考之,蓋賀若夷也。夷善鼓琴,王涯居別墅,常使琴娛賓,見涯傳。”
(2).複姓。北周有賀若敦。見《北史》本傳。

賀若姓


賀若[賀岳]姓::
賀若(賀岳)[賀若、賀岳,讀音作hèruò(ㄏㄜˋㄖㄨㄛˋ),亦可讀作hèyuè(ㄏㄜˋㄩㄝˋ)]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出自古鮮卑族賀若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賀若氏,亦稱賀岳氏。為漢、唐之際中國北方東胡北支鮮卑族賀若部的部族稱謂,亦為其族人的姓氏。
據現代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其所著的《北朝胡姓考》中考證:
“……<官氏志>:‘賀若氏依舊賀若氏’。按<姓解>二若氏下引後魏書云:‘北俗謂忠正為賀若。孝文帝以其先祖有忠正之德,遂以為氏。’<廣韻>三十八個同,惟忠正作忠貞。據此,則賀若命氏,始自孝文,與志文‘依舊’之說,似不合。
<姓纂>之誤:按<元和姓纂>三十八賀蘭氏條下云:‘代居元朔,隨魏南遷河洛。魏以忠貞為賀蘭,因命以氏。孝文時代人咸改單姓,唯賀蘭氏不改。’此賀蘭氏當為賀若氏之誤。蓋<官氏志>明載賀蘭氏改為賀氏,何言不改?<姓纂>所敘世系中統、敦、誼、弼等,皆當姓賀若,周隋諸書已有傳。<姓纂>無賀若氏。據以上三點,知此賀蘭為賀若之刊誤。
宋章定氏<族類稿>卷五十九引<姓纂>正作賀若氏可證。鄧氏<姓氏辨證>卷三十三賀若氏條下云:‘北俗謂忠正為賀若,後魏孝文時代人皆改單姓。唯賀若氏以先祖有忠正之稱不改,仍為賀若氏。’
鄧說蓋參合姓纂、姓解而定。可知賀若命氏,不始孝文;惟太和改姓,此族以旌德未改耳。
<魏書>卷十二孝靜紀云:後魏賀若統:‘天平四年冬十月,潁州長史賀若微執刺史田迅西叛。’按此賀若微卽<周書>賀若統也。<周書>卷二十八賀若敦傳云:‘賀若敦,代人也。父統為東魏潁州長史,大統二年執刺史田迅以州降。至長安,魏文帝拜為右衛將軍兗州釗史。’
合紀傳觀之,知微卽統。隋書賀若誼傳卷三十九及賀若誼碑開皇十六年皆雲‘父統,右衛將軍。’誼乃敦之弟,故誼父卽敦父,亦魏紀之賀若微也。據周書隋書及石刻,字皆作統,知魏紀賀若微,‘微’為‘統’之訛。<周書·敦傳>稱代人,而<隋書·誼傳>及弼傳卷五十二皆稱河南洛陽人,是此族由代北遷洛之證。<姓纂>謂‘代居元朔,隨魏南遷河洛。’正符。參合二書,錄賀若氏世系如下:
┌→賀若隆
┌賀若敦┼→賀若弼
│ └→賀若東
賀若伏連─→賀若統(微)─→┤ ┌→賀若協
│ ├→賀若祥
└賀若誼┼→賀若與
└→賀若舉
……”
據史書記載,賀若氏族的遠祖為傳說中的達羅安樂王。達羅在安樂一帶建部,稱達羅安樂王。安樂,就是賀若氏部族早先的游牧地區(今寧夏中寧),后遷居於元朔地區,再后又隨北魏政權南遷至中原地區。在北魏鮮卑族語言中,做人“志正”稱為“賀若”,意為人忠誠正直端穩,因此,該部族酋長以“賀若”命為自己部族稱謂,族人們因以為姓氏,稱賀若氏。
元朔,就是如今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北部的老爺山一帶地區。老爺山在秦、漢時期又叫元朔山,后稱北武當山。在古代漢朝時期,北方匈奴族人在當地建有祭祀祖先的龍城(本書註:非今江蘇常州龍城),因此“元朔”非常有名。龍城,後為漢武帝劉徹廷下大將軍衛青在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率漢朝大軍攻破摧毀。為紀念那次戰役的勝利,漢武帝還在公元前128年將其年號改為“元朔”。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推行漢化政策的時候,鮮卑族各部族人大多數的二字、三字、四字複姓都被改為漢字單姓,唯有賀若氏、尉遲氏不改。不過,從當時賀若氏的孫輩起,亦有自發改為漢字單姓賀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