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行舟的結果 展開
行舟
唐代李益詩作
《行舟》是中唐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抒寫遊子思鄉情懷的詩作,該首詩卻以悠閑之筆寫出一段淡淡的鄉愁,極富情韻。
行舟
柳花飛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光滿揚子⑴,天晴共上望鄉樓。
⑴揚子:今江蘇省儀征市。位於揚州西南。
鑒賞一
此詩特點在於給讀者以想象的餘地,讀後有餘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調。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閒情逸緻的畫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於客居異地的遊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遊子鄉思的愁緒。
如果說,詩人這種思鄉的愁緒在前兩句里表達得尚屬含蓄,不易使人體察,那麼,后兩句就表露得比較明顯了。“聞道風光滿揚子”這一句是說,詩人自己思鄉心切,愁緒縈懷,沒有觀賞風景的興緻,“風光滿揚子”只是聽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願看,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詩人故鄉在隴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思愁緒。類似這樣的情狀,我們在古代的優秀詩詞當中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寫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聞道春光好,同樣是自身愁緒多,一個終於沒有去,一個儘管去了,但根本無心賞景。所取態度雖殊,感情表達的效果卻是同樣深切的。
既然舟行揚子江,不是為了賞景,那又為何而來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為登樓望鄉而來。但讀詩至此,讀者心裡不免又生出許多新的疑問:為什麼要在“風光滿揚子”的“晴天”才登樓望鄉呢?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象、體會、玩味。或許是,古時別家出走多在歲寒過後,當物華又換,春光再滿時,遊子的鄉思倍切吧?或許是,風光明媚的晴天麗日,空氣清朗,登樓望鄉,可極目千里吧?所有這些,儘管沒有寫出,卻比明白形諸文字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這正是這首絕句的神到之處。
鑒賞二
這是一首抒寫遊子思鄉情懷的詩作。一般寫思鄉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辭,但這首詩卻以悠閑之筆寫出一段淡淡的鄉愁,讀來別有一番情韻。
一葉小舟行駛在揚子江中,岸上綠柳飛絮,沾襟惹鬢;詩人斜卧舟中,欣賞著那隨波蕩漾的點點紅菱。看來詩人悠閑得很。然而,面對這江水碧澄、紅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詩人為什麼毫不動容?莫非那隨風入懷的柳絮,使他回憶起"楊柳依依"的離鄉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羈異鄉的處境?細心的讀者在細研詩意之時,心中不免會生出這些疑竇。
如果說,讀前兩句時讀者的疑竇還是一種敏感的猜測,那麼后兩句詩則給了一個明證。"聞道風光滿揚子",春到揚子,人所共見,詩人卻只是聽人道來,可見他對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願看,毫無興趣的了。難怪他斜卧舟頭,不理會那撩人的紅菱碧波哩!那麼他行舟江上又是為何呢?"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被一腔鄉愁所驅而來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會逐舟而來,撲入遊子的襟懷!"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麗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時日,詩人卻要趁著此際登樓望鄉,也許他以為天晴氣爽,可以極目千里、望斷雲天吧?儘管詩人沒有明說,讀者卻可以體會到他的用心。
讀罷全詩,我們的眼前會出現一位獨卧舟頭,百無聊賴的詩人形象,在揚子江的爛漫春光中,他顯得多麼孤寂啊!我們不難從中品出一絲落寞惆悵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