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腸炎

假膜性腸炎

假膜性腸炎是一種急性腸道炎症。多發生在50~60歲的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因在小腸或結腸的壞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層假膜而得名。易發生在大手術和應用廣譜抗生素后。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瀉、腹痛、腹脹、譫妄、休克等。採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等,並加強支持治療。部分患者由於病情嚴重或診治不及時而發生嚴重併發症,如中毒性巨結腸、麻痹性腸梗阻、腸穿孔等,甚至危及生命。多數患者經及時治療,多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普通外科

病因


● 本病主要由於難辨梭菌和耐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毒素所致。本病的危險因素為:
● 長期使用抗菌藥物
● ● 幾乎所有的抗菌藥物都能誘發產生本病,如青霉素類、林可黴素、克林黴素及第三代頭孢菌素。
● ● 抗生素應用抑制腸道正常菌群,使難辨梭菌得以迅速繁殖,從而引發本病。
● 免疫功能低下
● ●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是發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后,惡性腫瘤接受化療,器官移植術後接受抗排異治療,以及其他嚴重的系統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合併感染狀態等,均會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 其他因素
● ● 環境中難辨梭菌的芽胞污染、年齡≥65歲、抑酸劑、患有炎症性腸病等也是常見的患病危險因素。

癥狀


● 假膜性腸炎的典型癥狀為發熱、腹瀉、腹痛、腹脹等,並伴有其他表現。

典型癥狀

● 發熱
● ● 輕型患者多呈中等發熱,重型患者可出現高熱。
● 腹瀉
● ● 是本病突出的癥狀。腹瀉一般分兩型:一為大量綠色水樣便,每天排便致使液體大量丟失,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另一型為黃綠色黏液便,每天多至余次,量少,部分有血便。腹瀉一般在停葯后5~8天即停止,個別可持續2~3周,甚至2個月。
● 腹痛、腹脹
● ● 在頻繁腹瀉的同時出現腹脹,而不同於一般的腹瀉。嚴重者可有典型的中毒性巨結腸症癥狀,重者有腹痛、腹脹、腸型、全腹肌抵抗和壓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其他癥狀

● 毒血症和休克是重症患者晚期的表現。大量毒素吸收后出現食慾減退、高熱、心跳加快、精神萎靡、意識障礙、手足發涼等。個別患者起病急驟,主要表現為高熱、嚴重腹脹、嘔血、便血,數小時內出現休克、死亡。

檢查


● 糞便常規
● ● 該項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查明是否存在革蘭陽性桿菌及其芽胞,對本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 細菌學檢查
● ● 可以尋找致病菌,對該病的診斷意義重大。
● 結腸鏡檢查
● ● 假膜性腸炎同時侵犯結腸,尤其是乙狀結腸,可藉助結腸鏡進行檢查。該項檢查可以明確周圍組織的病變,可以採取病變組織。
● 腹部X線檢查
● ● 可以觀察腸黏膜的變化情況,可以輔助診斷。
● 超聲診斷
● ● 條件好的超聲診斷儀還能更準確地分辨病變相關的層次。此外,超聲診斷能發現疾病伴發的腹水等。
● CT診斷
● ● CT表現不具有特異性,偶可發現低衰減的增厚的腸壁。

診斷


● 醫生可通過病史、癥狀體征及相關檢查進行診斷。
● 腹瀉前有某些抗生素使用史、大手術史。
● 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腹瀉、腹脹、發熱等。
● 糞便常規:將糞便塗片鏡檢,若發現革蘭陽性桿菌及其芽胞將對臨床判斷很有幫助。隨後可進行分階段細菌培養,檢查有無大量革蘭陽性菌。糞便在顯微鏡下見膿細胞和白細胞增多,隱血試驗呈陽性。
● 細菌學檢查:90%的病例在發病時糞便中可培養到難辨梭菌。
● 結腸鏡檢查:典型的表現為黏膜發紅水腫,上面有斑塊或融合的假膜,活檢可見黏膜有急性炎症,假膜內含有壞死上皮、纖維蛋白、細菌等。
● 腹部X線檢查:常有腸黏膜增厚、小腸脹氣,部分腸麻痹患者表現為腸梗阻。
● 超聲診斷:超聲能發現局部腸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腫導致的重度增厚、腸腔變窄或消失,仔細探查可於右下腹發現似腸結核或腫瘤的假腎征。
● CT診斷:偶可發現低衰減的增厚的腸壁。

鑒別診斷


● 假膜性腸炎單從癥狀上,很難與其他的疾病相鑒別,需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檢查後方能確診。
● 需要與本病鑒別的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等。
● 醫生可通過細菌學檢查、結腸鏡檢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假膜性腸炎治療的目標是消除細菌、消除或減弱細菌毒素的作用、恢復腸道正常菌群、改善全身和腹部消化道的癥狀。

病因治療

● 一旦懷疑本病或已明確診斷應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抗生素。停用抗生素以後有利於腸道其他細菌特別是需氧菌的生長,抑制厭氧菌生長,恢復正常的腸道內環境。

抗生素治療

● 在大便培養及藥物敏感實驗得出結果之前應及時改用抗生素,可使用針對性強的窄譜抗生素。
● 紅黴素
● ● 金黃色葡萄球菌為病原體的患者可口服紅黴素。
● 萬古黴素
● ● 萬古黴素對難辨梭菌有抗菌活性,但有少部分患者癥狀緩解停葯後有複發。
● 甲硝唑
● ● 甲硝唑也常被用於本病的治療,得到較滿意的療效。

抗毒素治療

● 消膽胺
● ● 促進迴腸末段對膽鹽的吸收,減輕癥狀。
● 氣性壞疽梭狀芽胞桿菌多價抗毒素
● ● 加於5%葡萄糖液靜脈點滴,直到效果滿意。
● 考來烯胺
● ● 此葯能與毒素結合,減少吸收。

扶持正常菌群

● 乳酶生、維生素C、葉酸、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B12、谷氨酸等能促進腸內球菌正常菌群的繁殖。乳糖、蜂蜜、麥芽糖等促進大腸埃希菌的繁殖。

對症及全身支持治療

● 抗休克和對毒血症的治療
● ● 補充血容量並給予全血、血漿或白蛋白,增強抵抗力及抗休克的能力。對毒血症的治療可以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以期達到減輕毒血症的作用,有利於糾正休克。但沒有必要大劑量、長期使用。血壓偏低者可用多巴胺、間羥胺等血管活性藥物。
●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失調
● ● 腹瀉可以導致脫水,應根據生化檢查和尿量補充丟失的水和鉀、鈉鹽。使用鹼性藥物糾正酸中毒。
● 腸外營養治療
● ● 可以增強機體抗禦疾病的能力,加速組織修復。
● 治療基礎疾病
● ● 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對於基礎疾病的治療,糾正心力衰竭,改善肝功能等。
● 其他治療方法
● ● 試用解痙劑。個別報告對重症患者試用糖皮質激素,必要時可應用。

手術治療

● 在非手術的積極治療下,病程無改善,懷疑腸壞死、腸穿孔或發生中毒性巨結腸的可在糾正酸中毒、補足血容量的同時積極手術探查。
● 小腸修補或腸切除術
● ● 適合於局部或一段腸管病變,腸壁充血水腫、壞死、穿孔者。可酌情行修補或一期切除吻合。
● 迴腸造口和橫結腸造口術
● ● 中毒性巨結腸或腸穿孔時由於病情危重,全身狀況差,很難耐受較大手術,可行末段迴腸造口或橫結腸雙腔造口術,同時可經造口灌注萬古黴素或甲硝唑。

危害


● 假膜性腸炎會引起腹痛、腹瀉,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 部分患者由於病情嚴重或診治不及時可發生嚴重併發症,如中毒性巨結腸、麻痹性腸梗阻、腸穿孔等,甚至危及生命。

預后


● 多數患者治療后可獲病痊癒。輕症患者,有的可以自愈。極個別患者經治療有好轉,但可再度發生腹瀉。重症者尤其是高齡腸手術後患者,死亡率可達50%~70%。近年來由於及時診斷和治療,死亡率已降到30%以下。

預防


●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