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籽

破布籽

破布籽屬紫草科破布籽,別名破子、樹子仔、破果子、布渣葉、簑衣子、破布葉、麻布葉、爛布渣、布包木、破布樹、蘚寶葉,為多年生落葉小喬木或小灌木。

基本介紹


原產於廣東、福建、海南島及台灣等地,分佈遍及台灣、中國大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錫蘭及東南亞國家。台灣分佈於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平地、原野及坡地。
破布籽葉互生,分枝多,葉片卵形,波狀緣,花成淡紫色或淡黃色,果實橢圓形,成熟時橙黃色,果皮含乳白色黏液。每年6、7間果實由青綠轉為黃橙是為採收期。由於成熟度不同,果實呈黃、橙、青等不同頻色,一般以果實呈現黃橙色為最佳採收期。
破布籽在台灣早有栽培,因它強悍生命力,無需特別管理及實用價值,是台灣古老樹木性果實蔬菜之一。一般民間等果實成熟時採摘,泡水中洗凈,放鍋中煮熟,撈起加鹽水、味素、大蒜、姜等配料,趁熱攪拌,再置於碗中任意壓縮,腌漬10天即為早餐稀飯佐餐佳肴,風味特佳,極為下飯,具有開脾健胃功效,曾陪伴國人走過漫長艱辛歲月,老一輩人每每談起都津津樂道,緬懷不已。
破布籽最大用途是採取果實加工製造破布籽丸。過程:1、砍落破布籽樹枝。2、將細枝浸水並清洗破布籽。3、捏落破布籽,颳去蒂頭和尾端小黑須。4、放入裝熱水鍋鼎中煮熟。5、撈起過濾水分後放入桶中攪拌成糊狀。6、加鹽後用小碗盛裝並任意壓緊。7、冷卻成型后即成破布籽丸。
破布籽是台灣古老作物,近年素食興起及強調清淡飲食健康,帶動食用熱潮,食用破布籽人愈來愈多。台灣栽培地區以南部較多,如台南縣楠西、左鎮、玉井、大內、東山,嘉義縣大埔、義竹……等鄉鎮,其他各地亦有零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