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學院

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廣東省科學院成立於1978年1月。著眼於廣東創新驅動發展,2015年6月28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整合相關創新力量和創新資源,重新組建廣東省科學院。

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省級科學院的前列。

歷史沿革


1978年1月5日,廣東省科學院成立,院機關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機關合署辦公。
2015年4月4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討論省科技廳關於組建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的建議。有關“組建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
2015年6月28日,新的廣東省科學院掛牌成立,實行獨立運營管理。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由原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廣東省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廣東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等研究院所整合重組而成。
2020年8月7日,在梅州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和副院長李定強,梅州市市長張愛軍等共同為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揭牌。
2020年10月22日,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五華產業創新服務中心揭牌儀式在五華縣工業集團大廈舉行。標誌著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優勢創新資源設立的廣東省內首個縣級產業創新服務中心正式成立。
伴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廣東省科學院誕生。
四十餘載砥礪奮進,廣東省科學院始終從國家和地方的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實際出發,緊跟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步伐,探索創新,逐步發展成為廣東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一支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誕生在科學的春天(1978-1998年)
在“科學的春天”背景推動下,為落實中央科技發展相關政策,廣東省委於1978年1月5日以1號文作出“成立廣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廣東省科學院”的決定,省科學院正式宣告成立,梁嘉任黨組書記、院長。省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的管理模式。省微生物研究所、省昆蟲研究所、省測試分析研究所、省科技圖書館、省科技學校、省科學院實驗工廠等幾家研究所,以及恢復重建的地理所、土壤所隸屬省科學院建制。省科學院建立后,在恢復科研秩序、開創新局面的過程中,堅持科技工作“為當前當地服務”的正確方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科技方針,調整科技布局,努力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優勢,組織科技人員投身到為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逐步成長為華南地區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湧現出一批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優秀科技人才和先進科技成果。
做體制改革的踐行者(1999-2014年)
1999年,廣東省順應科技體制改革不斷縱深發展的新形勢,制定《廣東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面對變革,省科學院深刻領會改革精神,尋求改革的最佳方案,對研究所準確把脈並進行結構調整。省科學院以原有的科技優勢資源為依託,在科研單位的發展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了以社會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發展目標,努力建立面向市場的新架構。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加強院地合作,以地方需求為導向,根據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實行合作方針;加強科技開發和產業化工作,促進產學研融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形勢喜人,改革的頭三年,全院技工貿總收入實現平均年增長29.3%。省科學院在改革中求生存,在變革中謀發展,堅守“為當前當地服務”的初心,在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服務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索,為今後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注入產業創新的基因(2015年)
為應對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東省委省政府於2015年6月組建新的廣東省科學院,賦予“聚焦產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究,兼顧重大技術應用的基礎研究,更好地滿足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發展定位,目標是打造廣東高層次人才集聚高地、產學研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組織載體、創新驅動發展的樞紐型高端平台,為省科學院注入了產業創新的基因。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由原省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分離)、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等研究院所整合而成,為廣東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科技自立自強繪新篇(2016-2020年)
廣東省科學院在四十餘年的歷史積澱中厚積薄發。
科技創新勢不可擋。目前形成了涵蓋生物與健康、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裝備與製造、電子與信息、智庫與服務六大創新板塊的22個科研機構;在微生物安全與健康、現代材料表面工程、無人機與空間智能、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光電材料與器件、先進焊接技術及材料、合金材料與加工、複雜工業過程建模與優化控制、生物育種、動物保護與繁育等學科和技術領域,已位居全國一流或領先水平;擁有一支規模逾4000人的創新人才隊伍,其中,全職院士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俄羅斯工程院中國籍院士1人),國家級人才稱號21人、省級人才稱號53人,科技領軍人才近百人,高級職稱科技人員近千人,博碩士青年科技人才1600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30餘人;設有博士后工作站5個,在站博士后近200人;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各類科技平台219個(國家級20個、省部級157個);近五年累計承擔各類縱向項目1741項(國家級283項、省級93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3項),獲縱向經費27.29億元,獲國家級獎勵8項、省部級獎勵85項、社會力量獎勵150項,發表論文6205篇(SCI/EI2811篇),獲授權專利1862件(發明專利1100件、國外授權專利55件)。
成果轉化落地有聲。圍繞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聚焦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探索建立以“有的轉、轉得了、轉得快、轉得好”為鮮明特徵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以“機制+載體+人才”的創新模式,建立起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技術經理(經紀)人運營,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技術育成孵化和產業技術服務工作機制,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等地布局了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技術服務中心,輸出先進的具有廣東省科學院集成優勢的技術育成孵化、產業技術服務和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等管理模式。近五年,孵化以“中科雲圖”為代表的高技術企業87家,技術服務企業3.5萬家(次)/年,“四技”收入(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收入)達28.9億元。
歷經五年櫛風沐雨,在“邊組建邊發展邊貢獻”中,新的省科學院建立起了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科技創新能力極大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凸顯。據廣州市政府《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2019年)》,省科學院在總體支撐指數、產學研結合指數、成果轉化指數、產業平台支撐指數和人才支撐指數等5項指標均排名第一。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省科學院“四技”收入在全國2072個科研院所中排名第4位,居在粵研究機構第1位。經第三方評估表明:“廣東省科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省級科學院,是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在建設科技創新強省、推動區域創新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省科學院圓滿完成了改革任務,為下一步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征程,再出發
面向“十四五”,廣東省科學院確立了“一院兩制三體系四融合”的發展戰略以及“打造卓越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的目標願景。這是省科學院立足新發展階段在戰略上邁出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建設“成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不可替代的戰略科技力量”的奮進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在該戰略和目標的統領下,廣東省科學院立足於科技自力自強,進一步發揮產業技術創新集團軍的整體合力,不斷深化新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體制、市場化的技術育成轉化和技術服務體制創新,建設知識創造轉移體系、技術育成孵化體系、產業技術服務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有效嫁接與深度融合。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助力“雙區”建設,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服務區域協調發展中力爭發揮好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為廣東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至2018年底,全院在職職工3766人(不含參控股企業),其中全職院士3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6人,副高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員768人,具有博碩士學位1338人,博碩士研究生導師222人。在讀博、碩士研究生517人;設有博士后工作站5個,在站博士后46人。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至2018年底,全院各級各類創新平台19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其他國家級平台15個),牽頭成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1個,主辦學術期刊9種,擁有科普場館(基地)7個,掛靠省級以上學會15家,承擔廣東省自然科學研究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廣東省工程系列冶金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及廣東省突出貢獻人員職稱評審工作。
機構設置
廣東省科學院
廣東省科學院
廣東省科學院設有諮詢機構2個,管理機構8個,直屬法人單位24個(其中,骨幹科研機構23個)。
骨幹科研機構:
廣州地理研究所廣東省焊接技術研究所(廣東省中烏研究院)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廣東省工業分析檢測中心
廣東省醫療器械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智能製造研究所
廣東省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廣東省石油與精細化工研究院
廣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廣東省材料與加工研究所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廣東省科技圖書館(廣東省科技信息與發展戰略研究所)
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廣東省科學院產業技術育成中心
廣東省電子電器研究所廣東省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資源綜合利用研究所廣東省航空航天裝備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稀有金屬研究所廣東省生物醫藥技術研究所
廣東省新材料研究所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院
廣東省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

科研成就

新的廣東省科學院組建三年來,承擔國家級項目162項,省部級項目939項,在研各類縱向科技項目1528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獎勵67項,獲授權專利898件;被SCI、EI收錄的論文885篇;年均技術服務企業近15000家,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省級科學院前列。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發展定位
廣東省委省政府賦予新的廣東省科學院“一個定位,三個目標”,即:發展定位為“聚焦產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究,兼顧重大技術應用的基礎研究,滿足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展目標為“廣東高層次人才集聚高地、產學研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組織載體、創新驅動發展的樞紐型高端平台”。研究和支撐服務領域涵蓋生物與健康、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裝備與製造、電子與信息、智庫與服務六大板塊。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院長廖兵
黨委副書記顏國榮
副院長劉敏、李榮華
黨委委員、副院長李定強
黨委委員、副院長周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