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髻
假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人工製造加配於頭上的髮髻。供婦女裝飾或代真發。古稱“編”、“副”,漢以後稱“假髻”、“假紒”,唐人又稱“義髻”,明清又稱“鬏髻”。先秦以奴隸的髮絲,後世多用馬尾、金銀絲或紗作成髻形,戴在頭上,供婦女裝飾用。魏晉流行的“蔽髻”,髻上半裝有各種金翚首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能用。唐天寶以後,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為美,大多摻有假髮,其髻上常飾以金銀珠翠製成的各種花鳥形狀的簪釵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雲髻。清初仍流行。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篋,可時奉瞻。”《宋書。五行志二》:“晉海西公太和以來,大家婦女,緩髻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恆戴。乃先作假髻,施於木上,呼曰假頭。人慾借,名曰借頭。”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揚州鬏勒,異於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八面觀音諸義髻,及貂覆額漁婆勒子。”《北堂書鈔》一三五引《晉中興書》:“太元中,公主婦人緩鬢假髻,以為盛飾。用發多,不可恆戴,乃先於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又見《晉書五行志》上。至唐,稱“義髻”。唐婦女所作髮髻,有的同前一樣,用髲髢加添而梳成,有用鐵絲織成而外編以發加於髻上。楊貴妃常以義髻為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