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慄
余華著小說
書中收入了余華的三篇中篇小說,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運的偶然性與重複性;《一個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歸途的命運;而《戰慄》中,一個被命運捉弄的詩人,無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達歡樂……這些關於命運的故事,既有現實的,也有內心的。
我的經驗是寫作可以不斷地去喚醒記憶,我相信這樣的記憶不僅屬於我個人,這可能是一個時代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個世界在某一個人心靈深處的烙印,那是無法癒合的疤痕……
戰慄[余華著小說]
自序
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頒獎詞
偶然事件
一個地主的死
戰慄
媒體評論
《戰慄》也是三篇作品,這裡更多地表達了對命運的關心。無論是在動蕩的年代里,還是在寧靜的生活中,這些人的命運都在隨波逐流,反抗也好,掙扎也好,或者逆來順受,最後都一樣。它們是現實的,也是內心的。
——作者
余華,我們很高興地通知您,您已成為由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榮譽授予,由澳大利亞與愛爾蘭共同舉辦的懸念句子文學獎的首位獲獎中國作家。
您的中篇和短篇小說反映了現代主義的多個側面,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並把這種有關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懷回歸到最基本最樸實的自然界,正是這種特質把您的作品與詹姆斯·喬伊斯以及賽繆爾等西方先鋒文學作家的作品聯繫起來……
——詹姆斯·喬伊斯基金會
戰慄
戰慄
余華,浙江海鹽人,海鹽這個地方,是杭州灣里的一座小城。這小城裡的小衚衕,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徑。還有石板鋪成的小街,用腳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覺。還有一條從余華家窗下流淌過去而使余華討厭的骯髒陰沉的河。余華的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醫。他從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種壓抑和困境,渴望自由開放。余華生於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畢業后待業。從1978年開始當了5年牙科醫生,1984年《北京文藝》給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星星》,25歲那一年,他又寫出了《十八歲出門遠行》。余華的創作,曾經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響,後來他從他們的藝術中解脫出來,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1984年他寫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說,開始展露了他獨具個性的文學才華。1988年的年初他發表了極有影響的《現實一種》,作家及其作品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余華自己似乎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間的那種殘酷狀態,也可以用一種非常瀟灑的輕鬆情調來描畫。接著,他又發表了《世事如煙》、《此文獻給少女楊柳》等小說,又不斷地取得新的成就。余華從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開始到《世事如煙》等作品,在比較短的時間裡,以跳躍式的姿態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高度。他越來越自如地開拓了自己的文學天地,構築了自己獨有的藝術世界。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
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