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腿小隼

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

紅腿小隼(學名:Microhierax caerulescens):屬於隼形目隼科,幾乎與麻雀一樣大,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有2個亞種,典型特徵為前額為白色,眼睛上有一條寬闊的白色眉紋,往後經耳覆羽與上背的白色領圈相連,頰部和耳覆羽為白色,從眼睛前面開始有一條粗著的黑色貫眼紋經過眼睛斜向下到耳部。

棲息於開闊的森林和林緣地帶,尤其是林中河谷地帶,有時也到山腳平原和林緣地帶活動。屬於留鳥,喜成對活動。常以小型昆蟲或兩棲動物為食。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山麓及東南亞。指名亞種為印度東北部的留鳥,有高海拔2000米的記錄,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等地。

物種簡介


2021年02月21日央視報導:在雲南省盈江縣犀鳥谷,自然生態攝影師近日拍攝拍到了12隻紅腿小隼同框的罕見影像。“在犀鳥谷經常拍到紅腿小隼,這是第一次看到12隻在一起,能把它們記錄下來,非常高興。”攝影師鄭山河介紹,他在野外拍攝時,發現樹冠上有許多影子,因距離較遠,加之紅腿小隼個頭不大,起初以為只是幾片樹葉,經過仔細觀察后,才發現是紅腿小隼。

形態特徵


紅腿小隼是一種體型小的猛禽,與其他兇猛雄壯的鷹類相比,顯得十分纖小。它的前額為白色,眼睛上有一條寬闊的白色眉紋,往後經耳覆羽與上背的白色領圈相連,頰部和耳覆羽為白色,從眼睛前面開始有一條粗著的黑色貫眼紋經過眼睛斜向下到耳部。其餘上體包括翅膀和尾羽都是黑色,並且具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前額、眉紋和上背的領圈為白色,貫眼紋為黑色。喉部為暗棕色,胸部和腹部為暗棕色,兩脅、尾下覆羽和覆腿羽都是暗棕色,飛翔的時候翼下為白色,飛羽內翈和尾具白色橫斑,內側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有白色斑點。兩脅、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暗棕色。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前額、眉紋、臉和頸翎或多或少綴有棕色,胸較白,上體和翅上覆羽具淡棕色羽緣。
虹膜褐色,嘴石板藍色,尖端有時為綠黑色,腳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0-50克;體長190-200毫米;嘴峰♂11-12毫米,♀12-13毫米;翅♂94-106毫米,♀97-112毫米;尾♂58-64毫米,♀64-67毫米;跗蹠20-22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的森林和林緣地帶,尤其是林中河谷地帶,有時也到山腳平原和林緣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


紅腿小隼棲息於開闊的森林和林緣地帶,尤其是林中河谷地帶,有時也到山腳平原和林緣地帶活動。常單獨活動,或是快速地煽動兩翅在樹林間進行鼓翼飛翔,間或穿插著滑翔,或是靜靜地棲息在枯樹的樹梢之上。性較膽怯。叫聲纖細而高亢。主要以小型鳥類、蛙、蜥蜴和昆蟲為食。捕食方式主要通過在空中飛翔,不斷地覓找和追捕各種昆蟲和小型鳥類,以及站在開闊地區的樹上,觀察地面動物的活動,發現后立刻飛下捕獵。
叫聲:尖厲叫聲及低聲吱叫。

分佈範圍


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山麓及東南亞。在中國極為稀少。指名亞種為印度東北部的留鳥,有高海拔2000米的記錄,可能亦見於西藏東南部。國外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等地;我國僅產雲南亞種,但極為罕見,1980年首次報道,僅記錄於雲南盈江,為留鳥。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腐朽的樹洞中,每窩產卵4-5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污黃白色,具紅色斑點。親鳥有較強的護巢性。

亞種分化


2個亞種。
01Microhieraxcaerulescenscaerulescens紅腿小隼指名亞種喜馬拉雅山東部、尼泊爾和印度東北
02Microhieraxcaerulescensburmanicus紅腿小隼雲南亞種緬甸東部和中國南部

保護現狀


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種群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