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出血

經間徠期出血,中醫病名。是指以氤氳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現子宮少量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若出血期長,血量增多,不及時治療,進一步發展可致崩漏。多發於育齡婦女。尤多見於產後或流產後。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排卵期出血。

簡介


● 英文名稱:Intermenstrual Bleedi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婦產科

古籍摘選


● 天地生物,必有氤氳之時,萬物化生,必有樂育之時……此天然之節候,生化之真機也……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氳之候,於一時辰間,氣蒸而熱,昏而悶,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此的候也。(《女科證治準繩·胎前門》)

名詞解釋


● 經間期出血是指月經周期基本正常,以在兩次月經之間(排卵期)發生周期性出血為常見症的月經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兩次月經之間,即氤氳之時(排卵期),有周期性出血,血量少於正常月經量,或伴輕微腹痛、腰酸的病證,亦稱經間出血。

病因病機

● 本病多由腎陰虛、濕熱、血瘀所致。
● 氤氳之時、陰虛火伏、陽氣內動,損傷陰絡,沖任不固致出血。
● 濕熱,蘊伏下焦,氤氳之時,陽氣內動,引動內熱,熱傷沖任致出血。
● 若胞脈宿有瘀滯,經間期陽氣內動,血因瘀滯不得流通,損傷胞絡,亦可致出血。

臨床表現

● 經間期出血,血量少於正常月經量,呈周期性,色可淡或色紫黑有血塊,可伴有神疲乏力、頭昏腰酸等癥狀,小腹兩側微痛或刺痛。

病證鑒別

● 月經先期:非經間期,個別也有恰巧在經間期這一時間段出現周期提前。
● 赤帶:帶下夾血,大多出現在月經周期的第10~16天,即月經乾淨后5~7天。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圍排卵期出血,屬異常子宮出血的範疇,可參照本病辨證治療。

治則治法

● 因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傷腎,腎陽不足,精血虧損者,滋陰止血;濕熱所致經間期出血,宜清熱利濕,佐以止血之品;若經間期伴有腹部刺痛,應採用化瘀止血法。

預防與調護

● 經期:禁止性交、盆浴、陰道沖洗和游泳;避寒涼,不冒雨涉水、冷水洗腳淋浴;經期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注意飲食調攝,宜食清淡而富有營養的食物;調和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 經前期:控制情緒,精神放鬆,保持經前心情愉快,避免壓力過大,不熬夜,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膩,勿貪涼,適度鍛煉。
● 經後期:經後期注意調攝寒溫,經後期身體衛外能力差,應盡量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為寒濕所凝,導致月經病的發生;經後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脈壅澀,血行受阻。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談勇。中醫婦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