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位
郭位
郭位,195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系統科學、可靠度工程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大學傑出教授。
1972年郭位取得台灣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士學位;1980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工業工程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1984年任職於美國愛阿華州立大學工業與製造系統工程系,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93年任教於德州農工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和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期間擔任Wisenbaker講座教授及工程學院首席副院長;200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2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24屆院士;2003年任職田納西大學,期間擔任工學院院長﹑大學榮譽講座﹑工業與資訊工程教授﹑電機工程教授;2008年5月14日郭位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大學榮譽教授;2014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郭位主要研究內容為電子早衰期、電子產品及系統科學、納米電子的可靠度。
郭位
1981年,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網路規劃中心工作,擔任電子可靠度專家(至1984年)。
1984年,任職於美國愛阿華州立大學工業與製造系統工程系,先後擔任助理教授(1984年-1985年)、副教授(1985年-1988年)、教授(1988年-1993年)、系主任(1989年-1993年)。
郭位
1993年,任教於德州農工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和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至2003年),並於2000年至2003年期間擔任Wisenbaker講座教授及工程學院首席副院長。
1996年,他以對電子可靠度理論研究的貢獻而當選國際質量院的院士。
2000年,以對系統及產品可靠度設計的超群貢獻而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0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2年7月,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24屆院士。
2003年,任職田納西大學(至2008年),期間擔任工學院院長﹑大學榮譽講座﹑工業與資訊工程教授﹑電機工程教授,並為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高級管理團隊成員。
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08年5月14日,郭位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大學榮譽教授。
2014年,參與籌建的清華大學質量與可靠性研究院成立。
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郭位 演講
郭位的研究主要針對現代化的電子系統進行可靠度的衡量、推估及模式化作業,期望能在兼顧基礎研究與實務應用的考量下達到系統最佳化的設計。
郭位除了在研究納米電子的可靠度及開創方法減低嬰兒死亡率方面聞名遐邇外,在推動以社會需求為本的課程設計及以解難為本的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截至2016年,郭位是十部專著及兩百多篇高影響力專業論文的作者及合著者,其中幾部被視為系統優化設計領域的經典之作,有些並為電子可靠度的標準設下了理論基礎。
出版著作
時間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2016年 | 《高等教育怎麼辦》 | 郭位 著 | 台北天下文化 |
2016年 | 《心件:高等教育評析》 | 郭位 著 | 北京中信出版社 |
2016年 | 《高等教育的心件》 | 郭位 著 | 香港商務印書館 |
2015年 | 《系統重要性測度原理與應用》 | 郭位 著 | 國防工業出版社 |
2014年 | 《核電、霧霾、你:從福島核電事故細 說能源、環保與工業安全》 | 郭位 著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13年 | 《七彩能源一鑒開:從日本福島事故看能源與環保》 | 郭位 著 | 香港天地圖書 |
2013年 | 《核電關鍵報告》 | 郭位 著 | 台北天下文化 |
2011年 | 《知難行易 教研合一 》 | 郭位 著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11年 | 《最優可靠性設計:基礎與應用》 | 郭位 著 | 科學出版社 |
2002年 | Optimal Reliability Model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 Way Kuo and M. Zuo | Wiley, N.Y |
2001年 | Optimal Reliability Design: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 Way Kuo, et al.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年 | Reliability, Yield, and Stress Burn-in: A Unified Approach for Microelectronics Systems Manufacturing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 Way Kuo, et al. | Kluwer, Massachusetts |
1988年 | 《系統可靠性最優化》 | 郭位 著 | 國防工業出版社 |
1985年 | Optimization of Systems Reliability | F. A. Tillman, C. L. Hwang and Way Kuo | Dekker, N.Y. |
郭位以社會需要及問題導向研究為本推動大學教育,致力於教學研究,以科學實證、實事求是的方法首開先河,剖析教學與研究的關係,並受邀在世界50餘所大學講授教學研究成果。兩岸清華大學分別以中英文及中文簡體字出版了他的《教研相長》一書。
郭位在出版的著作《心件:大學校長說教育》中從高等教育國際化、教研合一、質量與評鑒、創意與創新四個方面,闡述高教理念及港、台、內地高等教育該努力的方向。其中“心件”指的是“教育者與教育相關人士的一種心態,一種專業精神和文化,一種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一種需要學習、沉澱的氣質。”。他指出教研並重、產學結合、多元化、唯才是用、分層負責、同儕評比、教授主理學務(非校務)等,是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他認為,高等教育如果能夠做到提升教研投入,倡導自由競爭;檢討高教執行方式,剷除利益衝突;政策導向,專家掌舵,遠離納管,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郭位充分利用其在美國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的領導地位,致力於中美大學間的聯合辦學,共同培養本科生與博士生。
時間 | 榮譽/表彰 |
1991年 | 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會員 |
1992年 | 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員 |
1993年 | 美國工業工程技術創新獎 |
1993年 | 美國質量協會院士 |
1996年 | 國際質量學院(IAQ)名譽院士 |
1999年 | 美國品質學會(ASQ)A Bonis可靠度研究傑出成就獎 |
1999年 | 美國TAMU研究前研究生協會傑出成就獎 |
2000年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2000年 | 台灣半導體(TSMC)傑出講師,台灣首位獲獎者 |
2000年 | IEEE千禧獎章 |
2001年 | 潘文淵基金會台灣傑出研究獎 |
2001年 | 台灣清華大學傑出校友 |
2001年 |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工程學院名人堂 |
2002年 |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
2002年 | 國際工業工程學會(IIE)Albert G. Holzman傑出教育家獎 |
2003年 | 國際工業工程學會(IIE)David F. Baker傑出研究獎 |
2003年 |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可靠度終身成就獎 |
2007年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07年 | 美國統計協會(ASA)會員 |
2012年01月11日 | 北京理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2014年 | 香港工業專業認證委員會傑出成就獎 |
2014年05月23日 |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15年 | 香港城市大學高等研究院資深院士 |
2015年 |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
2015年 |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 |
2017年06月05日 | 亞洲社會關懷領袖獎 |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會士 | |
運籌和管理學研究協會會士 | |
國際工業工程學會會士 | |
香港工業專業評審局香港傑出成就獎 | |
國際工業工程學會(IIE)技術革新獎 |
時間 | 擔任職務 | 參考資料 |
1999年-2015年 |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主編 | |
2000年- | 美國TAMU創新工程主席 | |
2001年- | 台灣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 |
2004年-2007年 | 北京清華大學運籌學研究所名譽主席 | |
2005年- | 台灣清華大學國聯光電講座 | |
2005年-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教授 | |
2006年- | 中南大學榮譽教授 | |
2006年- | 西安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 |
2006年12月28日- | 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 |
2008年06月- | 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 |
2007年- | 台灣大學榮譽講座 | |
2008年- | 清華大學全球視野論壇名譽教授 | |
2011年- | 電子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 |
2012年4月 | 世界和平祈禱大會暨慶祝香港特區成立十五周年大會顧問 | |
2014年- | 莫斯科Gnedenko e-Forum主席 |
郭位是電子早衰期可靠度研究的先驅,為電子產品可靠度的測試設下國際標準及理論基礎;他在國際工業工程界及電子工程界可靠性領域具有極強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系統可靠性最優化設計、納米及微電子可靠性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納米可靠度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後獲得IIE技術革新獎、教育家獎和研究獎,是唯一集IIE三種最高獎項於一身的人。郭位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十分關心中國工程創新和高科技事業,他是將工業工程的理念帶入中國的先行者,他將質量可靠性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國,並使其在軍工及科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北京理工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