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良貴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助理

良貴,男,1964年3月生,工學博士,研究員。1986年5月至2003年1月在航空航天部二院23所歷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副院長,2003年12月至今,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助理,二院院長、黨委書記。

人物經歷


1983年7月,19歲的謝良貴被錄取為航天工業部二院研究生,當時的學習和實驗條件非常艱苦,但他憑著頑強的精神,整天泡在研究室,扎在書堆里,守在雷達系統旁,琢磨一份份圖紙,消化一件件實物,邊學邊干。1986年正值國內出國潮高漲時22歲的他懷揣著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證,謝絕了國外同學老師朋友的盛情邀請,留在二院23所(中國地面雷達中心研究所)從事雷達的研製工作,三年後因工作出色被單位推薦攻讀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學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他逐步樹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了新一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已任、將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歷史使命。
厚積薄發,熱血青春獻雷達
如果算上攻讀碩士學位的時間,謝良貴已在航天事業奮鬥了20個春秋,從技術骨幹成長為我國雷達專業的領軍人物。
他把自身精深的理論素養與具體的型號研製較好地結合起來,為了探索雷達新一代技術,他選擇了雷達技術的預先研究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預研工作的特點是技術上既有先進性又要有工程可操作性,結合這個特點他提出了多項預研的新概念和實現方法。
在雷達技術領域,他從一個高度沖向又一個高度:1993年29歲時被評為航天系統最年輕的研究員,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評為院級專家,同年獲國內雷達界的最高榮譽獎--《申仲義獎》,1997年被評為部級和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在國內雷達界青年專家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雷達探測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宇航學會飛行試驗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內電子屆知名學術刊物《電子學報》的編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紮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專業技能,使他在工作中如魚得水;平和的性格、謙遜的人品,使他的人格魅力四射。堅韌不拔的品格和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使他逐步成長為二院23所所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副院長、第二事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成為我國雷達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不斷地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厚積薄發,使他的人生之路愈加輝煌。
笑迎挑戰,少帥領軍為航天
駕御大勢者,就像在奔流入海的長江大河上駕御航船。只有能夠立於風口浪尖上的,斯為健者!
謝良貴1993年任研究室主任,1995年任副所長,2000年任所長,2002年任副院長。在領導崗位上,他虛懷若谷,以寬廣的胸襟,繼續為雷達專業建設殫精竭慮。由於管理工作表現突出,他入選了第一批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高級管理人才範圍。
謝良貴所在的23所主要從事雷達、通訊、電子技術的研究、設計和製造。擁有一支1200餘人的專業配套和經驗豐富的研究隊伍,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60多人,高級工程師300多人,中級工程技術人員300多人,並建有國內最先進的微波鐵氧體器件生產線、微波混合集成生產線及聲表面波器件(SAW)生產線;擁有先進的設計、測試手段和加工製造設備,研製能力在全國名列前茅。
任副所長期間,他主管技術和科研生產。在主管技術工作期間,他帶領技術人員積極開展新技術的開發,其中預先研究項目----某尖端技術雷達的研製過程中付出的心血使他仍記憶猶新:面對日益強大的外國軍事強國的壓力,我國急需發展這種武器裝備走中國特色的軍事裝備的道路,但國內尚沒有開展同類技術研究,本所也沒有這種專業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不少專家對23所能否研製成功表示懷疑,面對困難和挑戰,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頭把它研製出來,他的決心激發了團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方案評審通過後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實物的研製,1999年在福建東南沿海成功地完成了試驗,優異的技術指標打消了專家的疑慮,最終,某尖端技術雷達與同期開展研究的導彈配套成某尖端武器系統,將於1999年年底完成型號立項並正式作為型號開始研製。這一武器系統將有效地擴大我軍的防空領域,極大地增強我軍在高技術戰爭中的作戰實力。
2002年36歲的謝良貴被任命為所長,能否繼續保持本所優勢併發揚光大,他深感責任重大和擔子的沉重,所長的位置也給了他發揮專業本領和管理能力的更廣闊的舞台,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的過程后,他盡情享受著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后的快樂。認識謝良貴的人都知道他的個性是“干一行愛一行,幹什麼都要幹得出類拔萃”,為此,常與他合作的軍方送給他一個“拚命三郎”的美譽。
為了積極響應江澤民同志提出的“競爭、激勵、評價、監督”機制,他主動找市場,積極在軍方組織的項目競標中參與競爭,擴大本所產品的覆蓋領域。在任所長的兩年內,先後參加11次競標,9次獲得成功,合同額近3億元。為了競標成功,他領導科研人員精心準備,從投標程序到技術指標層層把關,使準備工作萬無一失。國內同行參加競標時,一提到對手中包括二院23所,都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他們暗地裡把23所稱為“中標第一所”。
為了使研究所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牢牢把握雷達技術制高點,他積極推行科學管理,為高技術的發展創造可靠平台。他首先從調整人才結構上下手,加強雷達總體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從專業研究室抽調年輕的優秀的技術人員充實到雷達研製總體隊伍中,同時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和進修機會使他們快速成長起來;為了使現代化管理手段全面地應用在科研生產中,他大刀闊斧地完成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專業化建設,在用人機制上的大膽嘗試為一批優秀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創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這支隊伍目前已成為科研生產中的中流砥柱。
在擔任所長的兩年內,從人才培養到產品領域的拓展,到處留有他工作的足跡:在他的培養下,多名人才被選送到更高一級的領導崗位;所內軍品型號研製生產任務由10項擴展到20項,形成了預研一代,研製一代、批生產一代的良性格局,產品涉及空軍、海軍、陸軍以及總裝備部的眾多基地的武器裝備,交付70多部雷達系統產品;他領導研製的“神舟”飛船再入大氣層的跟蹤雷達在四次回收中均圓滿完成了任務,確保了飛船的順利回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肯定;所年銷售收入從3個億躍到4.2億,實現了快速增長,經濟效益上去了,所里氣氛好、人氣旺,他也被集團公司評為“優秀職工之友”。
航天產品科研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方方面面容不得半點的馬虎和失誤。他承擔著國家某重點武器系統制導雷達研製的領導工作,由於技術難度大,對研製周期造成了一定影響,在任務重、時間短、周期緊、難度大的情況下,他積極推行航天科研生產的科學管理,實行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為了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他親自組織技術攻關,和技術人員一起吃住在試驗場,最後終於按節點完成了任務。他狠抓質量,嚴上加嚴、細上加細,確保產品的高質量和高可靠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學校,謝良貴不僅專業功課學得好,還特別喜歡鑽研新知識、掌握新動態,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堅定了自己跟黨走的信念。2002年他被黨組織選派到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第18期)深造,通過一年的學習,他進一步提高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實際工作的能力,深刻理解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豐富內涵,進一步堅定了他軍工報國的信心。
要想在15-20年的時間裡,將航天科工集團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需要每一個航天人的參與和努力。無數個像謝良貴一樣為航天事業痴心不悔的有識之士,正在用他們淵博的知識、無私的奉獻托起航天事業一輪新的太陽!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學位
1983年7月-1986年航天工業部二院碩士
1989年-xx電子科技大學博士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獎機構
1997國家級和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國務院
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務院
部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國務院
1996申仲義獎
1996院級專家
優秀職工之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第一批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高級管理人才入選
1993年航天系統最年輕的研究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長期致力於雷達技術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一系列國內空白,其中《八路數字波束形成技術》和《C波段自適應固態相控陣》作為國際上的前沿課題,已被應用於某重點發展的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中。結合工程實踐在公開刊物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他領導研製的某尖端技術雷達與同期開展研究的導彈配套成國家某尖端武器系統,將極大地增強我軍在高技術戰爭中的作戰實力。他領導研製的“神舟”飛船再入大氣層的跟蹤雷達在四次回收中均圓滿完成了任務,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肯定。在領導國家某重點武器系統制導雷達研製的工作中,面對任務重、時間短、周期緊、難度大的情況,積極推行航天科研生產的科學管理,狠抓質量,確保產品的高質量和高可靠性,取得顯著成效。在任所長的兩年內,先後參加11次競標,9次獲得成功,合同額近3億元。所年銷售收入從3個億躍到4.2億。

社會活動


2011.4.28當選中國宇航學會第六屆常務理事會副理事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雷達探測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宇航學會飛行試驗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內電子屆知名學術刊物《電子學報》的編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