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血證

1987年羅冠群導演的抗戰電影

《屠城血證》是翟乃社陳道明雷恪生沈丹萍吳莉婕劉江等主演,羅冠群導演的電影,於1987年上映。

《屠城血證》圍繞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展開,將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用電影的方式展示給世人,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片;該片獲1988年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獲1991年日本東京世界和平電影節故事片獎。

劇情簡介


展濤
展濤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城,開始對我無辜同胞進行長達六周的血腥屠殺……
展濤是金陵大學教授米爾斯的學生,米爾斯的女兒凱蒂深愛著展濤,日軍入侵,她勸展濤隨外輪赴美。但國難當頭,展濤決定留下來,用自己的醫術救治受傷軍民。
展濤帶傷兵醫院的難民轉移到國際安全區,並勸說魯營長及部下按國際規定,把槍支扔到水塘中。不料,日軍無視國際規定,又闖進國際安全區屠殺手無寸鐵的軍民。
護士白燕落入魔掌,展濤欲救白燕卻被日軍拉住,強行讓他目睹日軍強姦白燕的獸行——白燕最終慘死,展濤從此拋棄幻想,投入反日鬥爭。
在日軍集體屠殺我百姓時,倖存的照相館老闆范長樂,逃到米爾斯教授家,哭訴悲慘遭遇。為揭露日軍滔天罪行,范長樂同展濤連夜趕回照相館尋取被迫為日軍沖洗的殺人照片。
與此同時,日軍特使橋本為掩蓋事實真相,也派人去范家搜查。范長樂冒死取出照片,為掩護展濤帶走照片而被日軍殺害。
展濤在茶館中被日軍追殺,不幸中彈,歌女花弄影用生命掩護他脫險,展濤潛入一公館,遇見了被軟禁在此的東北逃亡學生柳晶晶——她原是日軍中尉笠原在東北讀書時的戀人,一次偶然機會她認清了披著獸皮的笠原,她正欲逃出時,遇到身入險境的展濤,她設法將展濤轉移,橋本大怒,命笠原親手殺死了她。
展濤終於在教堂與凱蒂會面,但追兵迫近,無法脫身,展濤將日軍罪證交給凱蒂,自己潛上鐘樓。橋本命士兵火燒鐘樓。
烈火中,展濤敲響了巨鍾……在震撼長空的鐘聲中,凱蒂乘坐的商船開航了,凱蒂情不自禁地打開那包血證——一張張照片,讓人們永遠記住日軍在南京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的罪行。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展濤翟乃社----
笠原陳道明----
范長樂雷恪生----
柳晶晶吳莉婕----
白燕沈丹萍----
橋本劉江----
凱蒂帕麗達----
米爾奇烏維克勞----
小廣東郝光----
魯營長馬連驥----
陶承宗顏彼德----
佐佐木周傳禮----
酒井王沖----
片山王亮兒----
招娣梅婷----
翟大姐李宗華----
黑島胡連華----

職員表


製作人周大順、李茄、陳伯熙、曹霖
導演羅冠群
副導演(助理)朱藝丹、張育年
編劇謝光寧
攝影陳明輝、喬積昌、王方坤(副攝影)、張朝陽(副攝影)
配樂劉雁西
剪輯樓玲
道具柏建鄴、董懿之
美術設計韓慶國、劉家璟、潘中英(副美術)、嚴振基(副美術)
造型設計孔令奇
服裝設計陸月影
燈光徐小凡、林發祥、彭巍、張夏平
錄音劉同和、徐剛
布景師黃明思、嚴輔民
攝影顧問許琦
化妝周勤
擬音胡偉民
責任編輯李其珍、洪群
煙火謝協鵬、趙治平
演奏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王永吉
參考

角色介紹


  • 展濤

    展濤

    演員翟乃社

    外科醫生。善良正直,但有點“迂腐”,甚至要求躲在安全區的中國士兵按國際公約扔掉武器。直至親眼看到日軍不顧公約闖進安全區濫殺無辜之時,才猛然省悟,認清黑暗的現實,投身於抗日鬥爭。為把證明日軍暴行的照片送出南京公諸於眾,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 笠原孝

    笠原孝

    演員陳道明

    日本侵略軍的軍官。他雖然參與了屠殺,但其人性尚未完全泯滅,特別是與昔日的戀人柳晶晶重逢后,他的人性逐漸復甦。內心中人性與軍國主義“獸性”的激烈搏鬥,令他異常痛苦。

  • 范長樂

    范長樂

    演員雷恪生

    照相館的攝影師,一輩子都膽小怕事、低頭哈腰。但當妻女慘遭日軍荼毒后,他為報仇變得勇敢起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終於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樣挺起了腰桿。

  • 柳晶晶

    柳晶晶

    演員吳莉婕

    笠原在哈爾濱讀書時的戀人。全家在“九一八事變”中被害,獨自從東北流亡到關內。因為她幫助展濤躲避日軍追殺,激怒了日軍指揮官橋本,笠原被迫親手殺了她。

  • 白燕

    白燕

    演員沈丹萍

    醫院的護士,展濤的心上人,與他一起把傷兵和難民轉移到國際安全區。后被闖進安全區的日軍姦殺。她的慘死,令展濤拋棄幻想,投入抗日鬥爭。

  • 凱蒂

    凱蒂

    演員帕麗達·哈斯木

    美國人,其父米爾斯是金陵大學教授、展濤的老師。愛慕展濤,為了他留在戰火紛分的南京城。隨父親為保證國際安全區里中國人的安全而奔走。最終,她將展濤用生命換來的證明日軍罪行的照片帶出了南京。

幕後製作


1.該片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殺的故事片。
2.就在該片拍攝時,恰逢東史郎的日記公布,羅冠群看到其中有一個細節:東史郎他們往一個裁縫身上潑汽油,塞進麻袋活活燒死,於是趕緊在片中加進了這個細節。
3.在傷兵醫院拍戲時,劇組組織了一群老年人做群眾演員,忽然有兩個老太太相對而泣,原來當年其中一位的丈夫被殺死,另一位的兄弟被捅了7刀。
4.該片的日軍服裝是向上影廠借的,八一廠演員劉江演過很多抗日戰爭題材影片,他指出日軍的領子是直領而不是翻領。而劇組服裝師的依據是好萊塢電影《太陽帝國》中就是翻領。後來查過資料,《太陽帝國》的背景是1941年,日軍已經換裝,1937年確實是直領,為此拍過的鏡頭全部報廢。
5.該片賣了280個拷貝,首映頭一個月南京有140萬人次觀影。江蘇啟東縣城只有3萬人口,觀影人次達到了5萬人。
6.為表現展濤看到白燕被殺害時的的痛苦,羅導演曾考慮在剪輯這場戲時把一組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變焦推近鏡頭,按景別大小順序用疊化技巧組接起來,逐漸以全景變成大特寫,以表現人物無窮無盡的內疚與自責、屈辱與痛苦的複雜心情,而這組鏡頭在實際剪輯時改為一個由人物全身推成眼睛大特寫的長鏡頭。
7.在該片最初的設想中曾有笠原與柳晶晶在松花江畔相愛的回憶戲,但在拍攝時刪掉了。另外,影片結尾本來安排了赤身露體的笠原抱著戀人的屍體消逝在遠方的鏡頭,但成片后這場戲被剪掉。

創作背景

屠城血證
屠城血證
導演羅冠群1958年到南京工作,卻一直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他偶然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了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事件后,才陸續了解到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後來羅冠群陪父親去剛建成不久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紀念館內的照片和紀念碑令他深受震動,下決心要拍一部以這段歷史為題材的片子。儘管當時有關方面告訴他由於中日關係的微妙變化,這類片子可能暫時無法放映,他仍與編劇謝光寧一起自發地尋找屠城故事。

歷史原型

電影的線索是羅冠群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發現的16張真實照片。羅冠群和編劇幾經輾轉找到了照片的提供者。這些照片是日軍在南京進行殺人比賽時拍的,日本人在南京一家照相館沖印這些照片時,照相館學徒羅瑾悄悄留存了一份。羅瑾的經歷成為《屠城血證》的故事原型。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方​
​1988年​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 ​《屠城血證》
​​1991年​​第一屆世界和平電影節故事片獎​《屠城血證》

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屠城血證》描述了一位理想主義者如何認清黑暗的現實並與之鬥爭的簡單故事,卻濃縮了南京大屠殺時期的種種災難,以小見大又舉重若輕,堪稱20世紀80年代末的精品。(新浪娛樂評)
該片填補了一大空白,拍得很及時,在國門開放時,這是一聲警鐘。影片的成功,是因為它以紀實性的畫面促起觀眾的聯想。樸實、嚴肅、悲愴、充滿控訴力的紀實性是該片的特色。創作者照顧到廣大觀眾的觀賞心理,在大的歷史變亂中插入幾個人物命運的情節,在敘事中滲入若干抒情因素,這樣的藝術構思顯然是有效果的。雖然創作者未能從歷史的鏈條中把握事件,以致於讓片中的南京像一座孤城,南京大屠殺好似一個孤立事件,但是,該片是可貴的,有助於世人辨明是非,分清真偽。(影評人于敏評)

負面評價

該片未達到應有的銀幕震撼力,主要是由於兩點不足。首先,該片紀實性太差,對日寇暴行的揭露從現象到本質都不深刻。片中只顯示了重新編排過的若干組日寇殺人場面,體現不出"南京大屠殺"之"大",對日寇在大屠殺時的文化大掠奪也絲毫未涉及。其次,該片的愛情故事落俗,情節設置虛假。它以大屠殺為背景,卻圍繞幾張拍有日軍暴行的照片得失,鋪開幾個俗套的愛情故事,既有中國醫生和女護士的熱戀,又有日本軍官與中國婦女的舊情,還有中國商人夫婦之情,而觀眾一看就知它們是為表現某種主題而加以編織的。同時情節設置又十分粗疏做作,例如眾多訓練有素的日本兵竟抓不到范長樂;而展濤拿著照片一路有花弄影、柳晶晶等人幫助,可謂情節處處巧連環,人為編造成的"戲感"頗濃。(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影評人邊國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