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萊塢生死戀
由印度寶萊塢製作的182分鐘歌舞劇情影片
《寶萊塢生死戀》是由印度寶萊塢製作的182分鐘歌舞劇情影片。該片由桑傑·里拉·彭薩里執導,沙魯克·汗、艾西瓦婭·雷、瑪德胡瑞·迪克西特等主演,於2002年7月11日在印度上映。
該片改編自Saratchandra Chatterjee所著小說,講述了一段青梅竹馬戀人遭受命運玩弄的愛情故事。
《寶萊塢生死戀》劇照
幾年過去了,德夫達學成返鄉。他被帕羅令人目眩的美麗所征服,渴望她做自己的新娘。但他的父親對帕羅母親提親十分傲慢,這導致了兩個家庭間的不和,儘管德夫達試圖說服父親,但父親堅決不同意。最後,他不得不離開帕羅並寫信讓她忘記自己,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永遠不可能忘記帕羅的。
許久之後,當德夫達再次開始追求帕羅時已經太晚了。帕羅感到羞恥,她嘲笑了他的懦弱,只能傷心分離。加之小人離間,帕羅被迫嫁給了豪門的年長鰥夫,心碎的德夫達陷入痛苦的深淵,他酗酒,並認識了妓女嬋佐穆琪,嬋佐穆琪理解他的痛苦並傾心喜歡他,但德夫達始終無法忘懷帕羅。與此同時,帕羅婚後盡守婦道,但心中卻無時不在思念德夫達。德夫達思念成疾,抱病跋山涉水來到帕羅跟前,只為了再看她最後一眼。
角色 | 演員 |
---|---|
德夫達 | 沙魯克·汗 |
帕羅 | 艾西瓦婭·雷 |
嬋佐穆琪 | 瑪德胡瑞·迪克西特 |
Chunnilal | 傑奇·史洛夫 |
Sumitra | Kiron Kher |
Kaushalya | Smita Jaykar |
Dharamdas | Tiku Talsania |
Bhuvan Choudhry | Vijayendra Ghatge |
Kalibabu | 米林德·古納吉 |
Kumud | Ananya Khare |
Dwijdas | Manoj Joshi |
Bhuvan's mother | Dina Pathak |
Narayan Mukherjee | Vijay Crishna |
Neelkant | Sunil Rege |
Manorama | Jaya Bhattacharya |
Badi Aapa | Apara Mehta |
Yashomati | Radhika Singh |
Mehendra | Kapil Soni |
Kaka | Muni Jha |
Kalibabu的母親 | Amardeep Jha |
Young Parvati | Bansaree Madhani |
Young Devdas | Mohit |
Kalika | Aksha |
Dev's Badima | Ava Mukherjee |
Kaki | Gargi Patel |
Chaurangi | Neha Pendse |
Sakhi 1 | Disha Vakani |
Sakhi 2 | Mona Parekh |
Munimji | Vallabh Gada |
Panditji | Atul Vyas |
Doctor | Raja Kapse |
Baggi Driver | Heera Singh |
製作人 | Gajendra Mishra、Mohan Nayyar、Bharat Shah |
導演 | 桑傑·里拉·布汗薩里 |
副導演(助理) | Nishat Amber、Raj Ashraf、Rohit Dheeraj、Sid Jayakar、Amber Lall、Sangeeta Manu |
編劇 | 桑傑·里拉·布汗薩里、薩拉珊德拉·查特吉、Prakash Kapadia |
攝影 | Binod Pradhan |
配樂 | Ismail Darbar、Monty |
剪輯 | Bela Segal |
選角導演 | Suguna Sundaram |
藝術指導 | Nitin Chandrakant Desai |
美術設計 | Nitin Chandrakant Desai |
服裝設計 | Abu Jani、Sandeep Khosla、Neeta Lulla、Reza Shariffi |
視覺特效 | Marc Kolbe、Craig A. Mumma |
角色介紹
德夫達
演員沙魯克·汗
貴族青年,赴英國留學十年後返鄉。與鄰居帕羅是戀人。在帕羅之母把女兒嫁給更有錢的貴族后,他因此買醉沉淪,認識了舞妓嬋佐穆琪。
帕羅
演員艾西瓦婭·雷
天香國色,德夫達的鄰居、戀人。德夫達的父母親嫌棄她的母親是舞娘賤民階級,硬是拆散鴛鴦。她的母親在受到屈辱后把她嫁給了更有錢的貴族,她成了別人的後母。
嬋佐穆琪
演員瑪德胡瑞·迪克西特
舞妓。在德夫達買醉沉淪之時,她與德夫達相識,雖然美麗的她理解德夫達的痛苦並傾心喜歡上德夫達,但德夫達卻對帕羅無法忘懷。
參考資料
序列 | 曲目 | 演唱 |
1 | Bairi Piya | Ismail Darbar 、Monty |
2 | Chalak Chalak | |
3 | Devdas - The Theme | |
4 | Dola Re Dola | |
5 | Hamesha Tumko Chaha | |
6 | Kaahe Chhed Mohe | |
7 | Maar Dala | |
8 | Morey Piya | |
9 | Silsila Ye Chaahat Ka | |
10 | Silsila Ye Chaahat Ka II | |
11 | Woh Chand Jaisi Ladki |
《寶萊塢生死戀》劇照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寶萊塢生死戀》劇照 |
---|---|---|
法國 | 2002年5月23日(戛納電影節) | |
印度 | 2002年7月12日 | |
加拿大 | 2002年7月12日 | |
澳大利亞 | 2002年7月18日(限定) | |
愛爾蘭 | 2002年10月13日(科克國際電影節) | |
丹麥 | 2003年3月29日(午夜電影節) | |
瑞士 | 2003年4月2日(法語區) | |
美國 | 2003年6月11日(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 |
瑞士 | 2003年8月21日(德語區) | |
巴西 | 2003年9月26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 |
菲律賓 | 2004年6月24日(馬尼拉電影節) | |
匈牙利 | 2005年6月18日(印度電影節) | |
英國 | 2002年7月11日 | |
南非 | 2002年7月12日 | |
科威特 | 2002年7月17日 | |
西班牙 | 2002年10月13日(錫切斯電影節) | |
美國 | 2003年1月12日(棕櫚泉國際電影節) | |
法國 | 2003年4月2日 | |
以色列 | 2003年5月1日 | |
丹麥 | 2003年7月13日(電視播映) | |
芬蘭 | 2003年9月21日(赫爾辛基國際電影節) | |
瑞士 | 2003年10月17日(義大利語區) | |
澳大利亞 | 2004年7月29日 | |
波蘭 | 2005年7月24日(ERA新地平線電影節) |
製作公司 | Mega Bollywood |
發行公司 | Eros International Ltd. 英國 Monopole-Pathé 瑞士 |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所獲獎項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3年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第5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非英語片 | 《寶萊塢生死戀》 | 提名 |
2002年 | MTV亞洲電影獎 | MTV亞洲電影獎 | 最佳影片 | 《寶萊塢生死戀》 | 獲獎 |
2003年 | 印度電影觀眾獎 | 印度電影觀眾獎 | 最佳女主角 | 艾西瓦婭·雷 | 獲獎 |
最佳女配角 | 瑪杜麗·迪克西特 | ||||
最佳男主角 | 沙魯克·汗 | ||||
最佳導演 | 桑傑·里拉·布汗薩里 | ||||
2003年 | 印度國家電影獎 | 印度國家電影獎 | 最佳導演 | 桑傑·里拉·布汗薩里 |
《寶萊塢生死戀》劇照
《寶萊塢生死戀》是體現印度電影歌舞巔峰水準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艷情恰到好處地闡釋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視覺的衝擊,又挑逗著觀眾的熱情。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承擔了敘事和抒情的雙重職能,傳達著希望與光明的訴求,營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北京青年報》梁坤評)
《寶萊塢生死戀》的故事內容看上去十分俗套,其實隱含了對印度階級社會、種姓制度、父權獨裁、男尊女卑等種種不公義的批判,使它的主題顯得相當鮮明有力。導演採用了幾近誇張的“填滿”方法來建立該片的視覺風格,大紅大綠的色彩設計、宏偉如宮殿般的豪華布景、女演員身上明艷照人的化妝和衣飾、甚至包括她們身掌上所繪畫的迷人圖案等,都把全片的映像效果填得十分飽滿。當然演員們的演出也十分“用力”,對祟尚寫實的觀眾而言會感到失笑。
在鏡頭的設計和調度上,該片顯得相當純熟流暢,像影片一開場介紹德夫達的家人聽聞德夫達即將回來而奔走相告的場面,使用了長達好幾分鐘的單鏡頭長拍,既行雲流水地烘托出熱鬧氣氛,也將這個貴族家庭居住環境的寬大豪華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下半部介紹妓院四周環境的遼闊壯觀亦具同樣效果。至於歌舞表演的燦爛奪目,跟電影《紅磨坊》等西方的優秀歌舞片相比亦不遑多讓,缺點則是某些場面拖拉得太長。
除了技術上的成就值得稱道之外,該片也讓人看到了印度女性個性強悍的一面。帕羅與嬋佐穆琪都深愛德夫達,卻因為都是弱勢的階級而惺惺相惜。當貴族的花花公子意圖在帕羅的夫家親友面前指責她結交妓女有辱家門時,嬋佐穆琪卻能勇敢反擊,指責像他這種嫖客才是製造社會悲劇的亂源,其義正辭嚴的反應真是令人拍掌叫好。(國際在線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