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專欄作家
專欄作家是為出版物撰寫系列文章的新聞工作者,所寫文章常提出評論和自身觀點。這一名稱始見於歐美,以後逐漸推廣。19 世紀中葉,馬克思曾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和其他國家報刊撰寫專欄文章。美國記者W.李普曼先後在《紐約先驅論壇報》和《新聞周刊》撰寫專欄"今日與明日",持續36年之久,此專欄是20世紀美國報刊上歷時最久、內容最廣泛、影響最大的專欄。
知名國家級網站、重點國家級報紙、知名雜誌和其他包括博客的重要新聞或媒體出版物等常有專欄。當讀者打開雜誌時會希望看到專欄作家帶有自己觀點的短文,在某些情況下,專欄文章也可以由一個團隊以筆名的形式寫的。
19 世紀中葉,馬克思曾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和其他國家報刊撰寫專欄文章。理解馬克思必須注意他身上的三種身份:詩人、報人(媒體人、記者、編輯)和革命家。馬克思作為一個詩人與他思想之間的關係在維塞爾《馬克思與浪漫派的反諷:論馬克思主義神話詩學的本源》一書已有詳細論述,而國內大多數馬克思傳記是完全把馬克思當成一個天才革命家來論述的,只有馬克思的報人身份一直有被忽略的傾向,好在斯珀伯此書將馬克思報人的一面完整的展現了出來。觀點鮮明的記者、無畏的報紙編輯,這種身份讓馬克思非常享受,他走上社會後大約有20年時間都在從事與報人相關的工作,報人是他謀生的主要手段,為報社寫稿是他主要收入來源,同時他也通過報紙媒體指導和影響歐洲革命,儘管後來他成了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實質上的頭頭”,他也堅決不出任該組織任何職務,主要靠稿費和版稅為生。
1856年,馬克思同《紐約論壇報》簽訂合同,擔任該報的歐洲通訊員,年薪200英鎊——這在當時算中上階層的收入。但是報社最終沒有兌現,錢被扣掉了一半,原因是1857年的衰退給這家報社帶來了經濟困難。1861年2月,由於南北戰爭即將在美國本土爆發,《紐約論壇報》忙於報道此事,出版人叫停了歐洲通訊員的工作,馬克思失去了主要的經濟來源。他嘗試回柏林與拉薩爾共同創辦報紙,但也沒有成功,除了母親死後留給他的一點遺產,他沒有其他收入,1862年夏到1864年夏這段時間是馬克思過的非常痛苦的時期,他只能寫信向恩格斯求助,這種狀態直到1869年得到恩格斯的定期“饋贈”(每年350英鎊)之後才有改變。事實說明,支持新聞自由的馬克思在人生最艱難的時期依靠自由媒體為職業,養活了全家,維持了一個較為體面的“資產階級”家庭,如果沒有自由媒體,馬克思一家也許早就破產淪為無產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