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辰

張九辰

《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春秋戰國》,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25~173頁。中國地理學近代化過程中的理論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2001,20(3):215~224。中國近代地質學學術建制研究,《科學學研究》,2003,21(6):596-602。

目錄

正文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聘研究員
基本介紹
張九辰,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聘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中國科學院院史、20世紀地學史、中外地學交流史,及當代中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史等研究工作。主要社會任職: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亞洲)。
主要論著
專著:
《地質學與民國社會: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合著:
《中華科技五千年·地理學和地質學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文范等主編,《地球科學年表》,地理學卷副主編,海洋出版社,1998年。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22卷,第60章(1920—1949年中國地理學和地質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42~1757頁。
《中國科學技術史·地學卷·春秋戰國》,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25~173頁。
《中國歷史大辭典·科技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中國科學技術史·交通卷》,席龍飛等主編,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1-585頁。
《中國科學技術史·年表卷》,地質學部分,科學出版社,2006年。
論文:
Interior Synthetic Geography----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y,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Vol. 3, No. 2, 1992.
古希臘與春秋戰國時期區域地理思想之比較,《自然科學史研究》,1993,12(1):64~72。
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觀及其對地學的影響,《地學的哲理》,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
春秋戰國時期兵書中的軍事地理思想,《自然科學史研究》,1995,14(3):274~279。
地球概念的形成與地理學範式的建立,(第二作者),《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6,1:49~53
本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區域地理學的特色及地位,《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16(2):174~182。
The Discovery and conformation of the Groups of Synthetic Natural Disasters and Its Bas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Proceeding of IEAS'97 & IWGIS'97,Vol.II , 1997,pp.1066~1070。
本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海洋地理學,《中國科技史料》,1998,19(3):31~40。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and Strabo's Geography,第八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1998年8月,柏林)。
中西傳統地帶性思想及其在近代的交融,《第七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文集》,大象出版社,1999年。
中國近代對“地理與文化關係”的討論及其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21(6)。
中國近代地學主要學科名稱的形成與演化初探,《中國科技史料》,2001,22(1):26~36。
20世紀早期西北開發的興起及地學工作者的貢獻,《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0(2):81~88。
中國地理學近代化過程中的理論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2001,20(3):215~224。
學會在地質學近代化中的作用――對中英地質學會的比較研究,《地質學史論叢》,第4集,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年。
竺可楨與東南大學地學系,《中國科技史料》,2003,24(2):112-122。
中國近代地質學家群體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25(3):72-78,105。
中國近代地質學學術建制研究,《科學學研究》,2003,21(6):596-602。
近代地質學在中國成功原因試析――以中央地質調查所為例的研究,(第二作者),宋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19-227頁。
地質學研究中的科學與社會――以中國近代地質學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例,《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21(4):92-96。
中國現代科學史上的第一個平等條約,《百年潮》,2004年,第10期。
近代地質學與中國社會,《自然雜誌》,2004年,第6期:352-356。
中國科學院接收“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的經過,《中國科技史雜誌》,2006年,第27卷,第3期,第238-246頁。
不同類型學術機構的功能及其互補性――以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領域為例,《科學學研究》,2006年,第24卷,增刊,第25-31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蘇雙方對黑龍江流域的合作考察,《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66-68頁。
中蘇合作開發橡膠資源始末,《百年潮》,2006年,第6期,第37-41頁。
“大躍進”中的自然資源綜合考察,《自然科學史研究》,2006,25(4):343-354。
開發西北熱潮中的邊疆礦產資源調查——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為例的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2007年,增刊:13-22。
20世紀中國學者對西部地區的資源考察,《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商務印書館,2007年,220-239頁。
口述史料
陳夢熊院士訪談錄,《中國科技史料》,2001,22(4):305-315。
漫憶民國時期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檔案與史學》,2004年,第6期:35-39。
希夏邦馬峰考察與“北京科學討論會”——施雅風院士訪談錄,《中國科技史雜誌》,2007,28(2):165-172。
《施雅風口述自傳》(施雅風口述張九辰訪問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譯文
南懷仁對中國地理學和製圖學的貢獻,《南懷仁》,(譯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37~170頁。
書評
地質學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中華讀書報》,2002,7,24。
地質學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麼?《中華讀書報》,2006年12月13日13版。
蓋亞:地球認識史的新解說――《地球探賾索隱錄》評介,《自然科學史研究》,2007,26(2):255-263。